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相似文献   

2.
前后七子是一群充满了道德热忱的士大夫。对于“痹痿”的台阁体 ,对于和台阁体有血缘关系的茶陵派 ,他们辞气不逊地表示不满。雄浑高华的盛唐诗 ,尤其是执着于人文关怀的杜甫 ,才是他们向慕的榜样。他们有志于成为大家。  相似文献   

3.
刘薇 《文教资料》2012,(33):31-33
明代诗文流派诸多,尤其是在江浙一带,文人作家繁茂,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储罐便是其中一个佼佼者。既与邵宝等人一扫郎署文学的沉闷之气,也多次参与茶陵派诗文活动,主张诗文复古,反对台阁体。同时,储罐也与“前七子”、“金陵四家”交好,多诗文唱和之作。有许多精彩的诗文著作。  相似文献   

4.
众多学者在论著中把"前七子"的复古作为"台阁体"文学的对立面来看待,把"台阁体"文学的最早代表认定为杨士奇。然而,对明代学者关于"台阁体"文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考察后我们发现,明代"台阁体"文学应该起源于宋濂,明代的文学复古也源于明初宋濂等人的"台阁体"文学,只是到何、李时期达到高潮。"台阁体"文学不应作为"前七子"复古的对立,而应看成明代复古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理解"台阁体"文学以及明代复古运动的历史,我们必须立足于文献,澄清和修正目前学界对于"台阁体"与"前七子"关系认识上的部分偏误,并对"台阁体"进行一些翻案。  相似文献   

5.
李东阳是明代弘治、正德之际一位颇具心术和文术的台阁重臣,其文学盟主之路与官位上升同步。其盟主地位的确立以入阁预机务为标志,然此前亦有较长的苦闷守望期。延承“文归台阁”的制度优势,李东阳不仅写作独属于翰林和阁臣的工作文体,还广泛写作一般官员和士人的通用文体。而耽溺诗歌创作与唱酬的癖好,又让李东阳突破了一般台阁作家的“馀力为文”意识,标志着文坛领袖由政教重臣型向“风流儒雅”型转换。其文学盟主术主要是自觉而强烈的盟主“代兴”意识、宽博而有格调的文学写作观念和多样有效的文人联盟手段。这对确认台阁体、茶陵派的“半自觉”性质和台阁文学的制度背景、身份意识等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茶陵派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台阁体学向明中叶复古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而以李东阳为首的荼陵派在此期间担当了历史所赋予的重任,扮演了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纪初以来,学术界对李东阳及荼陵派的研究由冷趋热,从李东阳生平及作版本,茶陵派组成成员,茶陵派学创作,茶陵派学理论,李东阳书法风格,茶陵派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对茶陵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为了进一步发掘《西游记》思想艺术的价值,本文拟就现存有关资料,对吴承恩的文艺思想作些粗略的探讨。一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前后七子”正活跃于明代文坛。“前后七子”,是一个以反对“台阁体”文学为目标的复古主义的文学流派。明初  相似文献   

9.
以诗文辨体为旗帜,以诗歌音律为主线,以诗歌真情为旨归,就是李东阳诗学体系的三条纲。其《怀麓堂诗话》及其它著述中有关诗论的文字大都为这三条纲所统摄,按照一定的内在的逻辑互相连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乃是为了指导明代中期的诗歌创作,左右诗歌的发展方向。为此,李东阳反思了明朝建立百馀年间,程、朱理学束缚、台阁体后学泛滥的诗歌发展状况;上溯诗歌与乐合一的原始形态,广泛品味、比较唐、宋、元的诗歌创作;对《尚书》、《论语》、《孟子》、《荀子》尤其是《礼记.乐记》、《毛诗序》等儒家早期经典中的诗乐理论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了认同性的选择和阐释;总结、升华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独特的思考。因而,这是一个以儒家诗学为主体而又折中、融合了诸多审美要素的、既高度重视诗歌的艺术特征更强调诗歌的内容和功能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切实的指导意义的诗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对当时的茶陵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使台阁末流弥漫的诗坛颓靡的景象大有改观,而且对其后的杨慎、公安三袁,以及钱谦益、王士、沈德潜等,皆有所启迪,对"七子派"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明代中叶主流诗风由台阁向复古嬗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作为闽地阳明心学的早期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认识诗人对明代闽派、"前七子"复古派及其阳明心学的多重贡献,可以进一步客观地定位其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古代词作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宗立派意识强烈,词派众多,而以台阁文学为基本范畴的"台阁词派"并未得以建立。"台阁词派"作为统治阶级控制下的官僚词臣创作的特定文学流派,是有别于市井、民间、江湖文学的文学创作模式,"台阁词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古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 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至公安派  相似文献   

13.
“海岱诗社”是明嘉靖年间活动在古城青州的一个文人诗社,《海岱会集》是诗社成员唱和之诗的结集。诗集所收作品以吟咏山水,描绘田园,咏史怀古,忧叹民生为主要内容。艺术上抒写性情,真率闲雅是其主要特征。这在三杨“台阁体”诗风蔓延、“前七子”拟古之风日炽的情况下,能不为风气所转移,自适其意,直抒性情,实为“公安派”之先响。所以在明代文学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前后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他们以“复古”为旗帜,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取代了“台阁体”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但是,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只不过是“拟古”二字而已。他们极力推崇先秦两汉散文、汉魏古诗和盛唐近体诗,认为以后的诗文则一代不如一代。因此,他们一切唯古人是尚,摹拟得越象越好。这就必然损害了真情实感,使作品缺乏新意、矫糅造作。正如谢棒在当时就指出的;“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平而言干戈,不老曰老,不病曰病。”这次复古运动给文学带来了  相似文献   

15.
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早在成化年间,郎署文学就开始出现兴起的迹象。成化末至弘治前中期,即,“前七子”兴起前,储嵯、邵宝等人对郎署文学的振兴有引导发起之功。弘治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及孝宗本人对文学的重视,促进了以“前七子”为代表的郎署文学的崛起。康海以状元、翰林院编修身份主动与李梦阳结盟,倡言复古,标志着文学重心由翰苑馆阁向台省郎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17.
“台阁体”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宋濂具有开风于先之功,“三杨”为典型代表。方孝孺作为宋濂的学生承前启后对“台阁体”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方孝孺的许多文章也有“台阁体”气息,但又不完全具有“台阁体”风尚。本文就以其名作《蜀道易》为例来说明方孝孺与“台阁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和李梦阳并称,为“前七子”的两大领袖,曾通力提倡“复古”,反对“啴缓冗沓,萎靡不振”的“台阁体”,一时天下文士翕然风从。 《明史·文苑·二》中说:“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  相似文献   

19.
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明代李东阳茶陵诗派研究的情况,包括对李东阳文学理论渊源,主要文学理论及其与前后七子关系的研究,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明初台阁体是研究明代文学史不可越过的一段,学术界对台阁体名称的由来、馆阁体与台阁体、台阁体的形成原因与存在时间、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研究者对台阁体总体上持批评态度,普遍认为台阁体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以粉饰太平为功用,文风雍容典雅,并无太多可取之处.亦有研究者注意到台阁体在雍容气象下掩盖着“天趣之真”.台阁体的形成与明代的政治、社会状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台阁体应该具体分析,不应轻作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