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通过招聘“双师型”学科带头人、鼓励老师停薪留职进入企业锻炼和改变教师考核评估手段等方式来加强独立院校工商专业师资企业实践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谢璐 《科学中国人》2014,(3S):149-149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市场所需达到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并有效提高专业教师及文化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实现中等学校可持续发展,通过企业实践,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通过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带动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使参训学员成为名符其实“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以满足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为专业设置、构建与中职培养目标、国家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好市场调研。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把原来的“双证”改为“双能”,培养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成为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真正“双师”素质教师。  相似文献   

3.
吴虹 《科教文汇》2020,(15):107-108
为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以药学专业教师进入医院药学部实践锻炼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任务、体会及思考,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座谈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学缘、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专业知识结构等不尽合理,严重滞碍了社会体育专业快速、良好的发展。据此,根据引进和培养并重、明确岗位职责、以人为本和依靠政府支持等原则提出了改革管理模式、规范业务培训、采取特殊有效政策、稳定教师队伍、进行社会实践等有效对策,为加强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条件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职前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本文通过反思其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知能结构上诸多问题,来构建多元开放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多素养”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完善的实践体系,从而加快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加快,当前民办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行业实践经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对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该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内蒙古地区民办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和内蒙古创业学院艺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等方面入手,提出内蒙古地区民办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旨在为艺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和经历,课题组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非会计学专业的具体运用,并客观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提升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探索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专业自觉意识和专业服务意识,增强专业作业能力和社会服务技能的有效平台。针对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成熟的实践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完善合作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实现实践基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佟玲  刘瑜  姜微 《科教文汇》2011,(20):169-170,197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必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设计。目语系应用日语专业在汲取现行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设计形式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企业实习”和“校内实践”两种形式.解决部分学生因找不到合适实习单位而无法参加实践的问题。同时,在“校内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接受教师指导和参加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1短期实习.设计较为完整的商务活动内容.模拟活动的实施过程.记录各阶段成果并加以展示。从而实现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毕业设计成为“压顶石项目”。  相似文献   

10.
邓红莲 《科教文汇》2013,(27):31-31,33
实施“国培计划”工程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院承担国培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遵循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律,整合、利用、开发培训资源,真正做到师资选择和课程内容设计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修形式和过程注重“大学和小学相结合”,优质资源开发再利用促“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相结合”,有效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校林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导师制”这一教学方法,介绍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及实施效果。“导师制”教学方法改革在林学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提高暖通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专业“水电”专业的形成;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实现教学、专业与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和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笔者还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实践上机课的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及特色凝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文章指出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应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师资队伍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突出高职国际金融人才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张华妹 《内江科技》2006,27(2):90-90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我专业意识的生成和提高需要关照教师的主体价值,关照教师的“独立创造”、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预设合理的发展目标,将外在的专业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积极需要。  相似文献   

16.
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只有具备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把自我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实现“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self-directed learner)。  相似文献   

17.
钱琳  刘力 《人天科学研究》2013,(10):188-190
新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该变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独特的内涵,使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发展性、情境性、创造性等特征。从教师思想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可行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丁艳菊 《知识窗》2023,(3):63-65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数据化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能对教育群体思维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数据化思维是高校俄语教学发展极为重要的生态基础,对全面提高俄语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和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以数据化时代为背景,以高校俄语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提高俄语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俄语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研究制订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继续教育工程启动以来,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着变化,过去那种脱离教育实践单一的理论讲授方法,照搬学历教育模式,“灌输注入——被动接受”缺乏行动研究的培训模式,已无法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培训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新体系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我校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养骨干为重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采取六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0.
高强 《科教文汇》2009,(26):93-93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本科生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而言,面临课时短、前续课程教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教学,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出发,注重通过实践引导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