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文化动漫宣传片创作中深度挖掘灵璧钟馗文化内涵,研究灵璧钟馗画经典,丰富灵璧钟馗画创作内容,感知灵璧钟馗画的乡土人情,体认民间艺术“土而不陋”、“俗不伤雅”的艺术审美情趣,有助于灵璧钟馗文化的传播,有助于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灵璧钟馗画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3.
宋代始有官窑烧制瓷器,由此,宋代瓷器生产形成了官窑与民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不同风格的瓷器,实则是宋代雅、俗文化的折射。以“定、汝、钧、官”为代表的官窑瓷器,装饰风格主要追求釉色的变化,其思想实则反映了宋代文人“道法自然”的审美标准;其器形追求秀美小巧,兼实用和欣赏两用,尤其是清供器、茶器、陈设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宋代休闲雅文化中“玩物适情”的审美要求。而民窑器则更具有宋人休闲文化的世俗特征,其装饰风格多样,体现了南北迥异的审美趣味;其装饰题材多为世俗生活,折射出传统儒家以“仁、义、孝、悌”为基础的家国观念的休闲意识。  相似文献   

4.
“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是业界关于电视文化审美的两种观点,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和电视本质特征。为了充分体现电视文化的审美功能和社会作用,雅和俗应该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与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尚“雅”、尚“静”、求“善”、尽“美”。从上古三代到今天,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支柱,始终支配和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活动,就必须对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系统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本拟从剖析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两个方面加以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林丽 《教师》2008,(10):119-119
本文从传统服饰旗袍的款式演变、女性穿着者的身材气质要求等方面探究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从中发现旗袍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核心“中和之美”,及对于曲线的审美偏爱,对女性气质“雅”和“静”的推崇。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崇尚“雅”,“高雅”是由“雅”所建构而成的审美范畴之一.其美学意义涉及到人生与艺术两个方面.从前者来看,“高雅”意指人格、品德的高尚,心灵的高洁、精神境界的高远.其审美意识根源于雅与美都在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故而特别重视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就后者看,所谓“高雅”则除了对审美创作主体人品志向、情思、意趣的规定外,还涉及到作品的审美风貌等.  相似文献   

13.
“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复雅归宗”的角度来评价秦现词。奏观词复雅归宗的实质是指秦观词体婉而辞雅,不同于柳永等人的婉约。“雅”是一种古典式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上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儒家的政治联系紧密,由“仁”、“中庸”而导致审美领域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等等。秦词的归宗一方面是针对苏轼豪放词而言的,一方面更是他基于对词的本质的认识而自觉地创作的结果。秦词的复雅一方面是针对柳词之俗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归宗的结果,与苏轼的复雅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和雅”说的核心是“中和”精神,即中国美学以无人合一的和谐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和雅”追求温润和谐的审美之境,要求衰而不想,想而不怒,主张人与人之间自身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减少人与自由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以求得自心平衡。内外平衡,主客一体,而进入一种中和之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中国书法审美文化“中和美”价值标准在多元文化价值中的境遇,提出传统书法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在于突破经典程式,并走出单一的审美取值,确立与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相适应的多元兼容的审美阅释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少年月刊》2014,(7):5-6
大家好,我叫蔡心怡,是西安市灞桥区东城二小六(3)班的学生。这次的校园文化展示,我要给大家推荐我的母校。母校东城二小的校园文化以“雅”为中心,以“竹”为代表,以“虚心”为内涵。古语云:“雅者,正也。”“君子安雅。”“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雅文化教育,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学校通过一系列德育举措,让雅文化走进我们心灵,养成“雅行”。我们在这里学习,处处都能感受到雅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