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S不是P”不属于负判断,它是一个简单判断,即全称肯定判断。“……是错误的”不是负判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S是P”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而不是负判断。应把“负负判断”这一形式从负判断的内容中删去。  相似文献   

2.
负判断是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一个判断与它的负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按照这一规则,性质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可以通过“逻辑方阵”中的矛盾夫系得到直接确定,也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矛盾关系,就不够直观,它的等值判断需要一定的逻辑推演才能确定.在现行普通逻辑教材中,对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从理论上解说的较多.本文试图从逻辑形式上对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的求值方法进行一下探讨,以求得便于理解,容易掌握的规律.并试想对现行普通逻辑教材中通用的几个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  相似文献   

3.
负判断是“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或者说,是“由否定一个判断而构成的判断”。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逻辑学教材中,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这些教材中,负判断的作用问题,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论及;负判断的归类是否恰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判断知识在教材的“判断”章中安排的位置是否合适的问题,也都还有进行研讨的必要,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4.
李克鲁 《物理教师》2006,27(4):5-36
高—物理“摩擦力”这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是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材中的判断方法是利用“滑动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这一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基础一般的学生很难真正掌握这种方法.本刊2005年第11期《用摩擦力的效果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文(以下简称《判断》),它运用的方法是从摩擦力产生的效果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这是一种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方法,《判断》一文所述的效果是指摩擦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但该文最后一段所指“摩擦力一般不产生形变”,就把另外一种更好的…  相似文献   

5.
本刊1993年第2期发表的王极先生的《应该丰富和发展关系判断》一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文将对王文中的关系负判断的等值判断问题作一点补注,也算是对关系判断的小小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先看下面两个判断: 1.没有一个资本家不是唯利是图的。 2.不是每一个唯物主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判断1,摘自《形式逻辑》(金岳霖同志主编)判断一章后面的习题2.04。这道题的要求是:“指出下列者判断是哪一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它们的主谓项。”显然,《形式逻辑》的编者是把这个判断定为性  相似文献   

7.
现在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这是正确的。但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来自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而脱离实际。1947年他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说:“全世界的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国内通用的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教科书中,“並非(要么P,要么q)”这一负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P並且q)或者(P并且q)”。用符号表示即为:而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並非(当,且仅当P,才q)”的等值判断则是“(P並且q)或者(P並且q”。用符号表示即为: 根据不相容选言判断(本文只讨论两个选言肢的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特性,当只有  相似文献   

9.
近读吴义昌先生《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辨析》(载《教育评论》,1998(4),以下简称吴文)一文,对文中的“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不大”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吴文认为,因为中小学教师缺乏较高的理论素养,没有足够...  相似文献   

10.
“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之所谓“判断词”,或称“系词”,过去名称较多。柳宗元《复杜温夫书》称为“决辞”,《马氏文通》因之。黎锦熙《比较文法》叫“同动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名为“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连系性动词”。叫法虽多,其实一样。为称述方便,本文一律以判断词呼之。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是”,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但不是绝对不用。什么时候开始用  相似文献   

11.
判断     
一、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下面就是两个判断:“四人帮”是一个反革命阴谋集团.“四人帮”的“两个估计”不是从事实出发的.这两个句子,第一个肯定了“四人邦”具有反革命阴谋集团的属性,第二个否定了“四人邦”的“两个估计”具有从事实出发的属性.两个句子都对客观事物有所说明,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旗帜鲜  相似文献   

12.
吴然在《对“夏后皋”句中的“后”注解的质疑》(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后”注解为“帝王、天子”值得商榷,还说“夏后”是国号,是一个不应拆开理解的专用名词。“夏后”可以用为禹所建立朝代的国号,此话不错。但吴文似乎没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前曾数次教过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中的《简单判断》这一篇知识短文,但都没有在直言判断的基本结构与单句句子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一问题上高度重视。后来,在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测试中,发现不少学生竟然对直言判断中的构造成分同单句的句子成分的关系都弄不清,对两者的不同点区别不了,往往产生“主词就是主语、宾词就是宾语”的错误认识。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么一个小题目:请指出“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这一判断中的主词、系词和宾词。结果有一部分同学就将此判断中的“构成”作为宾词,而将“构成”前的起限制作用的词语“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给丢掉了,无意识的缩小了宾词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地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地理高考考试说明》及《地理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一、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世界气候类型,首先必须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世界各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征,了解其主要分布地区。判断时注意提取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中文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刊发了吴继章先生的《sh尙de到底能不能写做“似地”》一文(以下简称吴文) ,其观点是 :含sh尙de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写成“似地”?收呷衔馕牡墓鄣悴煌?,支持其观点的三条理由也是不正确的。首先 ,我们看一下吴文在行文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1.前后矛盾。吴先生一会儿把“sh尙de”看作是词(第一段) ,一会儿把它作为词组(第二、六段) ,一会儿把它作为短语(末段)。“sh尙de”是一个助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是词 ,就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不宜随意改写。吴先生是在有意回避它是一个固定的词这一事实 …  相似文献   

16.
拜读《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一期刊发的王继权先生大作《对形式逻辑推理中规则的探讨》后,对文中所持的“某些0判断能换位”这一观点,笔者尚难苟同,今不避浅陋无知,特与王先生等商榷。 王先生在文中列举了部分“0”判断的换位推理,例如: 有些工人不是妇女——有些妇女不是工人 有些花不是红色的——有些红色的不是花 上述“0”判断换位后所得的新判断,在对思维对象作出断定时,其所作的断定与客观实际是相符合的。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妇女不是工人,有些红色的不是花。受上述  相似文献   

17.
<正>在学习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下称“课文”)后,有的学生认为:“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是好人”,有的学生断定:“李鸿章贪污腐败,是坏人”,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甚至一些年轻的教师也卷入其中。“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判断是属于思想方面的认识内容,事物情况是属于事物方面的认识对象。”[1]事实判断是对事物本身的描述和判断,价值判断则是对事物做出的有关“好”“坏”等的评价。“前者是理性分析得出的关于事实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模态判断是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这一问题在逻辑界尚未取得共识,如国内颇有影响、颇有代表性的两本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形式逻辑》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修订本)对这一问题就持不同的态度。人大本将判断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非模态判断又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详见人大本P68)。  相似文献   

19.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在《红楼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后的许多情节,大都与这一回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注意抠住贾、王、薛、史四家豪富的权势和他们姻亲世袭所织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点析四大家族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存亡攸关的实质;抠往封建宫僚趋炎附势,炙手可热的世俗本性,剖析“护官符”这一导致徇情枉法、欺压百姓的罪恶本质。一、有意节外生枝,再入正题点析二百三十多年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四大家族,是官僚豪富家族。这“四家皆连络有亲”,“最有权势极富贵”,要了解他们对贾雨村在金陵府断案的重要影响,就必须先了解四大家族:  相似文献   

20.
形式逻辑讲到负判断,以符号“-P”表示,读作“非P”,逻辑结构为否定联结词加判断。但联系汉语实际,结合思维形态和语言形态:的辨证关系,就会发现,负判断还存在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