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五四”时期的自叙小说是以感伤的情感为线索,涂抹浓郁的颓废色彩,构成了一张又一张的情网,从而建构了一重孤独、苦闷、忧郁、自伤自悼的想象空间;体现了郁达夫作家要有“一种强的个性”的创作追求。这使郁达夫成为了一个“很健全的时代病的表现者”。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以情感为中心的独特叙事结构,使郁达夫成为五四新文学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2.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①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②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和他的另外一篇《故都的秋》写作于同一个时期,都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经典美文被传学.  相似文献   

3.
去年3月下旬,郁达夫故乡浙江省富阳郁达夫研究学会的有关人士寄给我3册书籍,其中的1册就是罗以民撰写的《天涯孤舟——郁达夫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3月)。读完其中的第五章“郁达夫失踪之谜?”的第七节《质疑铃木正夫》,笔者不禁怒发冲冠,整个晚上难以入眠。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在“五四”这个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郁达夫是一位时代的歌者。作为一个时代的歌者,郁达夫的创作意识是斑驳而复杂的,因而,他用于反映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也是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的三次婚姻亦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造成郁达夫婚姻悲剧的原因,除了社会的,时代的以外,自恋情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本文提出了郁达夫自恋情结的形成及其在婚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态。本文为“郁达夫婚恋研究”系列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波谲云诡的社会现实里,郁达夫无法辗转腾挪。他曾有“我不是战士,是一作家耳”的表示。你看,郁达夫的相貌,脸形清瘦,颧骨高企,透着一股颓唐;眼角的笑意里,含有一丝羞赧。而鲁迅虽也有一种清癯的气质,但显得很冷峻,跟他在十里洋场“荷戟独彷徨”的战斗状态有关。这些似乎注定了郁达夫不能成为鲁迅一样的斗士,但他又不完全是个“卧龙岗散淡闲人”。郁达夫喜欢浙北的佳山秀水,身临其境时,常有远离尘世之想。最后他学武陵渔人,把自己的桃花源选在杭州;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醒看朝云,醉听暮雨落钱塘。在车辚辚马萧萧的奔忙里,郁达夫有杭城四…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不喜欢悲剧,中国传统文学的结局多是大团圆。然而,郁达夫痛苦地选择了悲剧。虽然五四时期写悲剧的作家不仅郁达夫一人,但郁达夫以惊世骇俗的勇气将“优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彻底宣泄给人们,让“自叙传”色彩的主人公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 性格、情绪、言语构成 的悲剧氛围 “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郁达夫前期小说,扑面而来的就是这样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氛围。这种悲剧氛围,渗透在人物性格中,铸就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郁风同志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并附录了两幅难得的照片,为研究作家的生平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一幅集体照下,郁风同志注云:“1933年摄于富阳。……”笔者以为,这幅照片该摄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可能是年代久远,郁风同志没能记住准确的年份。要确定照片拍摄的年月,先要搞清楚本事,何以会有这么多人聚游在一起? 原来,一九三五年夏天,郁达夫与其长兄曼陀约定,暑中去庐山一游。兄弟俩本来一在上海,一在杭州,能借此作一聚会,倒也是一次雅举。但临期时,尽管他的曼兄频频写信,促他同去,而郁达夫终于爽约。原因是那时他的心情不快,仍处在丧子之痛中;他又不愿在庐山有趋炎之嫌。在郁华先生去庐山后,郁达夫则因有事,从杭州到了上海。郁华在庐山知悉后,写信给郁达夫,叫他多呆几天,待从庐山返沪,兄弟俩作一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诗词集》收有署名“春江钓徒”的诗22首,把它们视作郁达夫的作品。本文从郁达夫的行踪、诗作内容、作者与所赠对象的关系及郁达夫署名习惯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真正作者应是郁曼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原为笔者拙作《试论郁达夫诗人气质的形成及其诗词的精神实质》的下半部份,上半部份已在华大论丛第一期发表过,本文应作为它的续篇。 读者从《试论郁达夫诗人气质的形成》可以看出,热烈的爱国激情,反封建的强烈要求,个人身世遭遇的感概,多愁善感、愤世嫉俗,忧郁感伤的病态心理,这些都是郁达夫浪漫主义的独具特点。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郁达夫的思想变化和发展,爱国热情和美的情操、“五四”精神,一直坚持并进一步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11.
本对郁达夫艺观的核心--“真”做了较细致的探析,认为“现实的真”是其表层追求,“情感的真”才是本质的内涵,领会了这一点,我们或许才更能理解郁达夫一生的追求以及他所遭遇的褒贬。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小说的绝大多数都包含了一个情爱主题,一个类似于穆天子追寻西天瑶母以实现情欲与道德超脱的追寻母题。他在解决追寻母题的二律悖反时沿用了传统的“发乎情,止于礼”的模式。郁达夫心中有两个矛盾的“自我”——逆子的郁达夫与才子的郁达夫。前者是叛逆的,后者是传统的。郁达夫的内心矛盾在其小说中表现为女色与女圣的矛盾,但对女色原型的认同终占上风。这是其小说在当时能引起巨大轰动并保持长久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郁达夫,作为创造社同人的郭沫若是深知的。在谈到达夫时,郭沫若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被称为文坛一绝的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诗人郁达夫所有的,也是一个有光辉、特异人格的人所特有的,它在内容上既非那种谦谦君子的修身养性,又同独善其身的形式相去甚远。郭沫若说达夫“做事情往往……过子冲动,而且他往往过分自贱自卑”,也曾说过“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这当是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的主要特点吧。达夫曾经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人们也说,他笔下的“零余者”,则是在勾划他自己的思想轨迹。由此,我们对郁达夫文学作品的考察,就更有必要连带着对作家本人个性形成诸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论郁达夫旧体诗中的晚唐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旧体诗得益于晚唐诗处颇多,二者在许多地方也十分相象。本文探讨了这种相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成因,着重论述了二者在“深情绵邈”、“绮艳秾丽”与“俊爽动拔”等三方西的深层联系,认为郁达夫的旧体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另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但是,郁达夫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浪漫主义思想中的对古典陈规的反叛和对个性自由的理想追求成为郁达夫反抗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在艺术追求上,郁达夫自觉地选择了浪漫主义文学中最适合表现痛苦和悲伤的感伤情调,注重创作中主观自我的表现,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呢?“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似乎和全文的“清”“静”“悲凉”的格调不相吻合,也似乎和前面描写的四幅图景不搭调。笔者经过考证认为:郁达夫“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夭折的儿子龙儿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8.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出生于杭州富阳,从小爱食各种鱼鲜,如鳝丝、鳝糊、甲鱼炖火腿。他的妻子王映霞女士回忆:郁达夫有很好的胃口,一餐可以吃500克重的甲鱼。在各大菜系中,郁达夫最爱  相似文献   

20.
1933年,郁达夫不顾鲁迅等好友的劝阻,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那么,郁达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上海呢?这件事说来话长。郁达夫于1913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