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编辑与作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也与烹饪一样,是有脉可循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这样打比方:记者是采购,编辑是厨师,读者是食客。采购买了什么菜食客未必知道,但是菜的味道如何食客最清楚。所以,厨师应该比采购关键。在媒体里,厨师的地位相对较高,但又普遍没有厨师证,所以,做出来的菜也就可能一般了,甚至不如家常菜。如此一来,食客不满意不说,就连采购也会认为厨师浪费了原料。结果受损的只能是店家了。  相似文献   

3.
厨师的美妙,在于能用自己的手,将原本并不起眼的东西烹调成可口的菜肴;记者、编辑的功夫,在于能用自己的笔,将习以为常的素材组织起可读的报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编辑与厨师有相通之处。“色”:丰富一点一盘菜端上来,如果色彩搭配得好,红、白、黄、绿色彩缤纷,食客就会赏心悦目惊叹一声:畦,  相似文献   

4.
李萱 《青年记者》2008,(8):99-100
如果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一道道菜肴,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这盛宴的掌勺厨师。同样的原料,不同厨师烹制出来的味道会大不一样;同样的菜肴,不同的上菜顺序、不同的荤素搭配给食客带来的感觉也会完全不同。一套编排得当的电视新闻节目,能产生“1+1〉2”的传播效果,而一档电视新闻是否能通过好的编排“抓住观众”,考验的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功力。  相似文献   

5.
浅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资讯,如何在有限的播出时间选取最及时、最准确、观众最关注的新闻信息,是每个电视新闻记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位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立足点。“一个成熟的记者需要严格锤炼3年,而一个高水平的编辑需要成熟的记者再锤炼5年。”一位资深媒体人士的话道出了在如今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电视新闻编辑要求的严格性。作为一个在电视新闻编辑岗位工作有一些年头的编辑,笔者认为,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而言,选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兴奋点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其工作就好比一个厨师,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给食客。在电视受众越来越细分的今天,电视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眼球,一定要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把色、香、味俱佳的电视新闻大餐奉献给受众。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责而言,与厨师的工作有着某些相似点。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一道道菜肴,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这盛宴的掌勺厨师.同样的原料,不同厨师烹制出来的味道会大不一样;同样的菜肴,不同的上菜顺序,不同的荤素搭配给食客带来的感觉也会完全不同.一套编排得当的电视新闻节目,能产生"1 1>2"的传播效果,而一档电视新闻是否能通过好的编排"抓住观众",考验的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功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新民晚报有一种说法:“记者是采购,编辑是厨师。”这好象有点“抬高”编辑的味道,因为厨师的权力很大——一桌佳肴的“主宰”,刀工、佐料、火候、配菜等等,他说了算。任何比喻都有缺陷。然而,确实要给编辑以类似厨师那样的权力。编辑绝不应该是画版样的工匠,而必须是一个具体版面的指挥  相似文献   

8.
廖莎 《声屏世界》2011,(6):60-60
新闻编辑工作就好比一个大厨,将前方记者拍摄回来的各种"食材"精心制作之后,然后把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视觉盛宴呈献给食客——观众。要让食客满意,首先就要研究研究他们的"口味"。民生新闻节目大多展  相似文献   

9.
改版前我干了5年文化版主编,改版又干了半年了,二者相比较,我的感觉:变化还是很大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工作量增加了。现在我每周编7个新闻版,每月编30个版左右。以一个版5000字计算,每月要编发15万字。我经常一天要在办公室坐十个小时以上。尤其是周一和周三的晚上,同时编两个版。记者出去采访下午陆续回来,晚上集中到达我手上。一开完编前会,美编又要催发稿子。这个时候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工作量增加了感觉倒不一定是累。我觉得,编辑是最无私的职业,跟厨师有点像——在厨房把一根胡萝卜雕刻成一朵花,这个过程往往是愉悦的。而且,厨师最大的快乐是他做出的一桌子菜被食客们吃得一千二净,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角色是什么?这似乎早有定论:厨师、为人作嫁衣者、新闻把关人等等。然而,在新的舆论环境、竞争环境下,这种定位早已不适应报业的发展。现代报业,编辑的角色必须发生重大变化,编辑必须走出幕后、走向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全新的编辑理念正在重塑一个全新的编辑角色。  相似文献   

11.
有人把编辑比作为戏剧导演,也有人说编辑如同厨师。不管是像导演还是像厨师,意思都是说编辑通过劳动,要把“原料”加工成“成品”。而这种“再创作”的水平,决定着宣传报道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王建廷  蓝海 《青年记者》2008,(10):62-65
编辑的角色是什么?这似乎早有定论:厨师、为人作嫁衣者,新闻把关人等等.然而,在新的舆论环境、竞争环境下,这种定位早已不适应报业的发展.现代报业,编辑的角色必须发生重大变化,编辑必须走出幕后、走向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全新的编辑理念正在重塑一个全新的编辑角色.  相似文献   

13.
报纸编辑角色转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永华 《新闻前哨》2009,(10):44-44
报纸编辑的角色是什么?业内人士说是“厨师”、“裁缝”、为人作嫁衣者、新闻把关人等。这些要继续弘扬。同时,面对现代新闻竞争,编辑还必须走出幕后、走向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用全新的编辑理念重塑全新的编辑角色。  相似文献   

14.
编辑在整个编采业务中位置极其玄妙,如果把最终成品视为菜肴的话,用厨师来形容编辑就再恰当不过了:总编是“厨师长”,主编是系列“主厨”,责编是具体操作“厨师”。看他们什么?既要评厨师对用餐者所需所求而开列的宴席菜单,又要看整体荤素搭配、口味补调,还要品每一道菜的创意、内涵和外观。内涵是看营养价值与味觉感受,外观是看观赏性与诱使因素。翻译为新闻术语则为策划、处理、制题等业务功底。下面我们分别从今年评为优稿者身上剖析一下编辑工作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有位编辑说,我一走进夜班编辑室就发怵。心想:一天的推磨又要开始了,又是一大堆稿,要看、改、删、排、制题、计算字数、设计版样、看报样,整天和各种铅字、花线打交道,天天如此,象个走马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枯燥、乏味。夜班编辑无非是个文字匠、组版匠,哪一天能到头呢? 作为一个版面编辑,乍一听,好象是那么回事。细细想,则不尽然。长期的版面编辑工作使我逐渐认识到夜班编辑岗位的重要。版面编辑绝不是个单纯的文字匠、组版匠,而是一个特殊评论员、厨师、守门员。  相似文献   

16.
聪明的厨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寻问食客:放不放辣子?加不加姜片?味精吃大还是吃小?等等。这样加工的饭菜,一定会合食客口味。如此经营,生意能不兴隆?! 我们在确保稿子质量的同时,更应注意投稿的“对口”问题。所谓“对口”,就是新闻单位用稿的范围。比如,妇女刊物,如不加选择地投些关于男性问题的稿子,怎么不成为废品呢?  相似文献   

17.
——请介绍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 答:编辑是一种职业。如同剧团里有导演、演员,医院里有医生、护士。报社里有编辑、记者。编辑,本身是一种工作、一道工序,稿件经过编辑成为报纸、成为书籍。 编辑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人们要美餐,那么编辑就是厨师。他善于调和五昧,搭配荤素,一番煎炒烹炸,摆上一桌色香味俱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是新闻宣传的"守门员",是新闻宴会的"厨师",编辑的能力高低对于整个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编辑有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同样需要编辑有较高的素质与工作技巧。本文针对编辑工作的性质与特点,从编辑工作的内容出发,总结三个方面的策划与创新能力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牟洪斌  李正 《新闻窗》2008,(4):80-81
电视编辑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称之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灵魂”,也有人形象地比喻为节目加工的“厨师”。电视编排技巧就好比厨师烹饪,除了用心,还需要掌握技巧,否则很难做出一道好菜。而电视编排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传播效果。笔者作为民生类电视新闻栏目编辑,对这一点体会尤深。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报纸被比喻成一道精神大餐,那么新闻单位的记者就好比是采买,编辑就是厨师。采访记者是捕鱼人,编辑则是烹饪师。编辑在报刊工作中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不同的报纸根据不同的属性、分类和定位,由编辑做出适合读者口味的各道大菜和地方小吃。新闻编辑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具备“三有”。何为“三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