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丽萍 《新闻传播》2010,(2):118-118
本文以南方周末等报刊的视觉形象建设为例,通过文本和比较分析,从新闻组合设计和视觉品牌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视觉新闻时代对报纸编辑的特殊要求,并论述了视觉新闻在"报纸消亡论"时代的特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翟爱俊 《新闻窗》2012,(2):14-14
时下,新闻战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永恒、自觉的事业追求:一方面,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进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基层蕴藏着大量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吸引着编辑记者前去开采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必将为新闻单位带来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更会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鲜活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有人这样打比方:记者是采购,编辑是厨师,读者是食客。采购买了什么菜食客未必知道,但是菜的味道如何食客最清楚。所以,厨师应该比采购关键。在媒体里,厨师的地位相对较高,但又普遍没有厨师证,所以,做出来的菜也就可能一般了,甚至不如家常菜。如此一来,食客不满意不说,就连采购也会认为厨师浪费了原料。结果受损的只能是店家了。  相似文献   

4.
王霞  马全 《新闻窗》2013,(6):70-70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里包含着要精简文件、切实改进文风、严格文稿发表等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作为地市级电视台的一名新闻编辑,深切感受到了"八项规定"对地方电视台新闻宣传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对于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现实变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编辑与作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也与烹饪一样,是有脉可循的。  相似文献   

7.
广播新闻在写作上,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力求"短"、"精"、"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增强广播的竞争力,发挥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保东 《新闻窗》2012,(2):9-10
中宣部号召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级媒体的广大编辑、记者按照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纷纷深入到田间地头、矿井车间、社区街道。这个号召,真是一场及时雨,一扫编辑、记者们渐生的懈怠与浮躁,荡涤文章、镜头中那些官腔、套话和做作。  相似文献   

9.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  相似文献   

10.
刘华 《新闻世界》2012,(7):84-85
民生新闻在响应大众的同时,渐趋媚俗化,时政新闻则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且墨守成规,无法顺应时代。本文对如何将"时政"与"民生"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民生类新闻节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去年8月9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单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湖北日报编辑部闻风而动,第二天就在一版开辟"走转改"专栏,刊登记者从基层采写的鲜活报道。半年多来,广大编辑记者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用真情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2.
蔡雯 《当代传播》2000,(1):26-27
编者按:中国新闻学院教授蔡雯研究媒介及传播策划多年,已出版多本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应邀为多家媒介从业人员讲授编辑策划理论.这组文章是作者应本刊之约,从刚刚完稿的博士论文《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宏观新闻编辑研究》中选择部分内容改编而成,先期发表,以飨读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有助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谭学奇 《新闻窗》2013,(3):69-70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一般围绕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或挖掘式事件等特定主题,集聚了新闻网站物力、人力、新闻资源等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媒体在应对各种新闻事件时所表现的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能力,是新闻网站综合实力的象征。然而,对于能源类点击量排名第二的网站——英大网,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常规"重要事件,其报道形式常常流于"表面",报道效果陷入"平庸",对用户的吸引力慢慢下降,突出"重围"成了这类网络新闻专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陈小娜 《视听纵横》2006,(3):106-107
近年来,一批省级、中央级广播电台调频相继在温州落地。随着新闻广播竞争日益激烈,来什么编什么,被动面对来稿的编辑作风,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现在要做一名出色的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还要有“主动出击”的工作理念。《晶报》总编辑陈寅曾提出,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报界、新闻先驱林白水,是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拓荒者与奠基者之一。本文从林白水的"时评"文章分析入手,研究其学术成就、特色以及对现代新闻评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雪梅 《军事记者》2012,(12):48-49
朱金平老师在我眼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同事,一位值得敬重的新闻同行。作为《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新闻与传播新论》《论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战》等论著的作者,他在新闻理论上研究的成就足以令我辈仰视,更不用提他还是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今年8月,朱老师送我一本还飘着油墨香味的新著。拿到手里,只这题目就立刻让人感到"惊艳":《军事新闻摄影论》。  相似文献   

20.
刘慧玉 《新闻爱好者》2010,(10):169-169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解决自身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握好自身的思想源头,破解"四难"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