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7世纪中国的王夫之与20世纪西方流行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虽然相去几百年,但在关于审美活动,关于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方面却有许多不期而然的吻合。本文的探讨着意于这些富有理论魅力的吻合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狭义的音乐理论"如"普通乐理、和声学、对位法、自由"(肖友梅语)的传播,也不仅仅只是音乐技能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交响乐、美声唱法的传播,还包括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这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关于音乐的定义、关于音乐美学的概念以及相关各历史时期的音乐美学的传播,由此产生的文化价值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德国学者姚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理论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入手展开阐述。本文从分析"期待视野"的概念入手,探讨期待视野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式转规范的转型及审美趣味与习惯的嬗变,集中体现在本时期"诗界革命"及"小说界革命"等新的文学变革运动之中.外国文学作品及美学理论的影响,叙事美学观念的崛起与中心位移,各类叙事诗歌、剧诗的试验性创作活动,直接冲破了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的传统美学规范,并为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白话叙事诗"创作及"诗体大解放"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叙事诗术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艺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心雕龙研究"、"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萌芽于1957~1963年的"美学大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潮,90年代受到"后实践美学"的批判后走上了修正、改造和自我超越之路。"实践美学"在当代美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目前,它已经发展为三种新的理论形态,较好地回答了"后实践美学"的提问并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解释学的出现是20世纪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出现给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解释学重要人物的德国的伽达默尔和美国的赫什,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解释角度的差异在艺术文本的理解方面存在开放与封闭之别,在解释的历史意识方面存在"历史相对主义"(即"效果历史")和历史的回归的不同,在艺术语言观上有着本体论和载体论的关于语言的体用之争.只有注意西方关于解释学美学思想中的这种不同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得以科学地建设起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文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狭义的音乐理论”如“普通乐理、和声学、对位法、自由”(肖友梅语)的传播,也不仅仅只是音乐技能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交响乐、美声唱法的传播,还包括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这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关于音乐的定义、关于音乐美学的概念以及相关各历史时期的音乐美学的传播,由此产生的文化价值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被系统阐释却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理论的建构和接受上讲,中国是落后了。但理论的落后不等于实践的迟缓,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早已开始,只不过,中国接受美学的实践独具特色罢了。以贾谊《过秦论》的经典化进程为线索,以政治家、文学家、怀才不遇士人三维为视角,研究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意义,即可解答“何谓中国式的接受美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克罗齐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以来,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各种美学理论大都是克罗齐美学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一些重要的美学家如鲍桑葵、科林伍德、阿诺·理德、开端特等都吸取了克罗齐的理论,其  相似文献   

12.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钟名诚近期出版的《20世纪“另类”批评话语———朱光潜研究新视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6月;以下简称《朱光潜研究新视阈》),诚如其名,确实开辟了朱光潜先生研究的新视阈。被称为“美学老人”的朱光潜先生,是与中国美学联系在一起的,“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柏拉图、莱辛、维柯、歌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美学大师的著作,能够在中国广泛流传,都和他的名字分不开”[1](P.137),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系统全面地把西方美学介绍到中国,创建了使之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使美学在中国以科学的形态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最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是中国20世纪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关学大讨论。李泽厚以"自然的人化"的实践观和历史"积淀"说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实践美学,并得以广为传播。朱光潜先生也提出了他的精神实践的美学观。蒋孔阳、刘纲纪和周来祥等人对实践美学思想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推进了实践美学的完善和发展。不过实践美学迄今仍然有局限和不足,需要修正和发展。我们要重视概括中国历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实践"元素,特别是当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实践的元素,重视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提炼和借鉴相关的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当然,实践美学只是一个视角,只是一种解决一些美学基本问题的方法,不能解决美学的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沉郁顿挫"、陆游的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以及姚鼐的"阳刚阴柔"等美学风格,虽个人气质有别,提出时代不同,但其内核卸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甘曦于古诗文有五车之富,加之时代气氛影响、人生经历所致,他在情感上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些前辈的理论主张.推而广之,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在清末民初再度被广泛借鉴运用,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6.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绘画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意境说"又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从山水画的诗境、禅境与意境之间的关联来对山水画的"意境说"作以简单的润色.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三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以"美的本质"和"形象思维"为讨论话题,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任务.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美学热",以对西方美学的引进为主要内容,以克服"文革"影响,解放思想为中心任务.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美学热潮,是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也称为"美学的复兴".它是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出现的.美学应该针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和发挥它作为一种理论的批判功能,从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里寻求一种人文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它对接受主体的呼唤为当代的文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基础。"接受美学"的概念一经提出,随即形成了一股美学思潮风靡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审美观念。探索接受美学理论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构建一种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的、更适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得音乐鉴赏教学真正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