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战晓峰 《考试周刊》2013,(36):19-22
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学者的关注,在国际语言学界,叠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对它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国内对汉语叠词的研究则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不仅起步很晚,而且主要集中于叠词的收集整理,从语言学方面对其进行的理论性研究还很不够。现部分学者开始从事汉英叠词的比较研究,但由于受到汉语叠词研究水平的制约,这类研究大多处于文本分析或者译文比较的层面,没有突破。近年来,语言类型学这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传入了中国,它是跨语言比较、分析语言共同特征、进行语言类型划分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借助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对汉英叠词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帮助理清汉语叠词存在的名称不当、内涵混乱、分类不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典型汉英叠词的共同特征为其划分出更有益于指导翻译实践的类别,以期填补国内汉英叠词研究的空白,同时为汉英叠词的互译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推动汉英叠词的翻译实践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中西文化对和谐的不同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和不同的语言观:中国美学讲究"协和",西方美学崇尚"简约";汉语强调"整齐美",英语侧重"简约美".本文以文艺性散文为研究对象,从叠词、四字句、对偶、排比、反复五方面探析汉英散文翻译中如何体现各自的语言之美以及美质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素 《海外英语》2020,(6):26-27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其音、形、义使文学作品绘声绘色,朗朗上口.《西厢记》中有大量叠词.这些叠词韵律优美,句式整齐,成就了《西厢记》清新俊雅、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该文主要从叠词的类型和翻译手段入手,简谈叠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十种汉语叠词的英译方法.运用这十种方法,可以较生动准确地翻译汉语叠词.  相似文献   

5.
叠词是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使用过叠词的就有200篇,如:关关雎鸠、杨柳依依、灼灼其华、言笑晏晏、蒹葭苍苍等。巧用叠词,能更好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绘景状物,增强韵律美;巧考叠词,能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本文所说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诗经》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叠词在语用平面上的作用,就叠词对《诗经》意象塑造、意境升华、声韵锤炼几方面所起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叠音词能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从汉英对比和翻译角度对《西游记》的叠音拟声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求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欣赏巨著之语言艺术,了解译者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戴凤姣 《现代语文》2013,(7):156-158
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何善秀  李宗 《英语辅导》2008,(6):120-122
叠词是常见的修辞手段,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叠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分析了许渊冲教授在诗歌翻译中不仅准确理解了原诗的意义,领悟了原诗的美的蕴涵,而且灵活地借助各种技巧,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叠词的英译及在英文汉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语叠词的形式、词性、词义的变化出发,着重探讨了①在汉译英时.叠词的基本翻译方法,以再现叠词的美感功能;②在英译汉时,如何运用叠词给译文平添风采,赋予音乐美感。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冶慧颖 《培训与研究》2009,26(6):130-132
叠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具有绘声绘形,朗朗上口的特点。本文运用翻译理论、语言学、词汇学、文体学知识探讨了叠词英译的方法,即如何准确表达汉语叠词的语义,尽量再现汉语叠词在形式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论述汉语叠字的特点及修辞功能,从互文性角度分析诗词中的叠字英译的可行性及翻译策略.互文理论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视为双向互动,引入对创作主体的关注,这对于诗词叠字的翻译具有启示作用,译者应当以读者的接受和原文叠字修辞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为关注的焦点,根据原作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使译文同时具有作者与译者的声音,迎合读者的需求,尊重翻译各主体,达到三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4.
重叠词是同形重复或叠合产生的词,是英汉语共有的语言现象。从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英语中的重叠词数量远远少于汉语;英语重叠词构造方式较少,汉语重叠词构造方式多种多样;英语重叠词在使用上具有口语和俚语特色,汉语重叠词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并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英汉重叠词的语用功能丰富多彩,但英语重叠词多表示贬义,而汉语重叠词则具有多种语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诗经》中表“到达”义的动词为研究对象,梳理出用为“到达”义的一组动词,对这些词作词汇及语法的分析,探明其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构建《诗经》中“到达”义动词的词义系统,以期为汉语史的断代研究提供一点资料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经典,在西方传播历程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由于译者(传播者)的变换,《诗经》的译介在不同的传播期也在流变。着重从三个时期不同的译者角度分析《诗经》的流变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四言诗,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众多体裁中第一种正式流传的诗歌体式。先秦诗歌虽有《诗经》《楚辞》两大源流,但《诗经》的影响更大。在两汉,虽有汉乐府杂言及新兴的五言诗,四言诗并没有因此而湮灭,它一样被文人传唱,以它特有的形式特征抒发作者的感情,成为当之无愧的正体诗歌。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主要通过押韵、双音词、单音词之间的语音联系、声调四种方式,强化了汉语表音的能力.如果按照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根本用不着叶韵;从构词法上看,它在语音的联系上具有多样性.有叠音词,有双声词,有叠韵词,有双声兼叠韵词;从<诗经>用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诗经>之所以拥有如此...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广泛,语词丰富,是研究春秋中期以前汉语的重要语料。《诗经》里出现了很多与水边有关的单音节词,对这些词进行共时和历时的研究,对词汇学和文献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经》可谓四言诗之龟鉴,汉魏诗人皆以其为创作四言诗的标准.汉魏四言诗对《诗经》有借鉴及发展:一是在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方面受到《诗经》的影响;三是相较于《诗经》,又有着自身的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