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契约文书在我国民间流传数千年,随着殷墟甲骨、秦汉简帛、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档案和徽州文书的发现,它的研究价值愈来愈为学者所重视。民国契约文书因存世量大,变化剧烈,正在成为新的学术热点。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存有大量华北地区晚清民国契约文书,其中民国邢台县王氏家族契约时间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内容包括买卖田房契、典当田房契、分单契和完粮纳税单等,共23件。王氏家族契约文书,作为珍贵的地方文献,反映了民国时期邢台县王氏家族的兴衰,对于研究民国契约制度、华北乡村经济生活状况以及民间田房买卖、典当、分家析产、完粮纳税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玉堂是近代洛阳文化名人,民国时期受聘为北平图书馆名誉调查员和故宫博物院考古采访员。他为张钫收集墓志石刻千余块,保存于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20世纪前半叶,洛阳出土历代墓志碑刻约3000件,被誉为“石刻史书”。期间地下每有发现,郭玉堂即亲赴现场调查记录,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以存其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3.
民国房价     
今天读民国时某老中医的回忆录。回忆录里说,民国十六年,这位老中医在上海南城购房置地,瞧中一幢两层小楼,卖主喊价两万五。他觉得合适,自掏五千,从朋友那儿借足一万,签了房契之后,又拿着房契到钱庄办理抵押贷款,贷了一万元,算是把房钱凑够了。  相似文献   

4.
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刊成后曾被董卓之乱及永嘉之乱战火殃及,冯熙、常伯夫任职洛州期间又将其毁弃分用,此后曾被委于榛莽;复经由洛阳迁至邺,又由邺迁回洛阳,再由洛阳移至长安三次搬动。黄初补其缺坏,北魏崔光曾修复之议,北齐时又被施列学馆,然至唐魏征收集时,石经已十不存一。唐宋时期曾有少量残石出土,民国时期数百方残石出土后散于公私之手,而建国后发掘和征集的残石近千块。  相似文献   

5.
近年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游记文献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对民国时期国人涉及新疆地区的游记书目进行整理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加深民国时期新疆地区游记的研究,探析民国时期新疆旅游与中国社会动荡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向世人展示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更真实生动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广西出版了 5 0 0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广西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人们对国内外大势的认识。在数量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在出版地上由中心城市向其他专区、县辐射 ,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报刊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民国时期广西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 ,可知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广西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 ,从诸多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广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7.
孟娥 《成人教育》1996,(7):48-48
黑龙江成人教育八十年(续一)孟娥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一、通俗教育民国时期,现黑龙江省的管辖区域,包括松花江以北的原黑龙江省和原吉林省所辖松花江以南的22县。民国时期的黑龙江社会教育主要有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等项事业。(一)黑龙江省通俗教育社民国...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广西出版了500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广西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人们对国内外大势的认识。在数量上折射了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在出版地上由中心城市向其他专区、县辐射,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与报刊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民国时期广西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民国时期广西报刊业的发展与广西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广西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讲的是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特定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洛阳建都一千五百余年,十三个王朝,长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诸多大师,曾经云集洛阳。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是河洛文化的主题词。儒学渊源于洛阳,道家创始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三家融和,奠定了河洛文化的主流优势。河洛文化历经久远,其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依然对洛阳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阅览厅收藏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各地出版的一批代表性宗教期刊,其中以基督教新教出版的期刊占绝大部分。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冲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近代出版和新闻传播迅速发展的时期,宗教期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以及民生百态,对研究发生重大变革的民国时期的社会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下,清末所形成的“以教代养”式的社会救济观为民国时期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教育以及个案、社区和社会行政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方法陆续在我国产生。  相似文献   

12.
民国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来源问题是考察中国教育史中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如何演变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CUSD-ROC)中大学生家庭职业类别数据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年均经济支出水平、民国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家庭收入结构、民国时期家庭规模等相关问题开展基于历史资料的实证考察,最终对中国近代大学生社会阶层的来源结构与来源主体进行较为合理的推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能够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这充分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机制的不平等。本文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明清以降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复杂历史流变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落后,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发展的起伏性和滞后性,不仅是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深刻体现,也是制约贵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国时期的江门海关档案遗存比较丰富,种类繁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五邑侨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貌,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江门五邑历史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任乃强先生撰著的《西康图经》为研究民国时期西康诸种情形的重要资料之一,其内容精详,体例完备,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康之疆域变迁、境内族群状况、地形地貌等论述颇为翔实,堪称民国时期西康"百科全书"。本文拟以该书为切入点,从民国时期学者研究西康之视角着眼,以札记形式对该时期康区族群及其分布、社会组织和康区文化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青海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新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局面。本文拟就青海民国时期文化变化的特点及传统文化在青海近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等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青海民国时期的文化,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研究课题。面对青海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高耀明高校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招生制度的形式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政治信念、经济基础、文化理想和教育水平。理解高校招生制度有助于我们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规律。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从简单模仿日、...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报刊的内容变迁体现了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报刊的发展和变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山东出版了470多种报纸。这些报纸在内容及种类上反映了山东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及其山东报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出版地上主要在中心城市,尔后向其他专区、县辐射,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变化与报刊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基本规律。通过对民国时期山东报业的宏观历史考察,可知民国时期山东报业的发展与山东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