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遏制中国、实现其亚太及全球战略和维护其在台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看,美国都将 台湾作为其“不沉的航空母舰”。而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考虑,美国又不能与中国全面 对抗。这样,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就陷入了两难困境:如不干预,让中国统一台湾,则其“航 母”沉没;如干预,则可能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左右权衡,应付这种两难困境的办法就是 避重就轻,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2.
美国因素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表现为政治上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外交上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军事上扩大对台军售,经济上加强双方经贸关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台海现状,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应充分认识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影响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  相似文献   

3.
美国一直是台湾问题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在政治上表现为注重发展美台实质关系,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经济上密切合作,以经促政,以台制华;军事上强调对台安全承诺;扩大对台军售。虽然今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中国因素,国际环境因素等的制约,其影响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受限,美台关系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的缘起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出于对全球战略的考虑,开始制定使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方案。朝鲜战争后,为了对中国实行全面孤立和遏制,美国开始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50、60年代,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两国之间斗争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中日、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发展历程、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大体上经历了友好交往——日本侵华(甲午、甲辰,甲寅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冷战对立——和平交往几个时期.正确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歪曲历史,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解,甚至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在日本国内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一战”期间到“二战”期间,美国扶植中国政治势力同日本激烈争夺对华主导地位:“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20世纪50—70年代初美国推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和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对华政策;此后中美关系解冻.由对抗转为对话,但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两国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不过,中美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合作会使双方获利,中美关系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日益强大,美国在东亚地区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在美军中始终有一种倾向,希望能够找机会和中国军队再较量一番,“洗雪”朝鲜和越南战场失败的耻辱。  相似文献   

7.
尼克松总统非常重视对华政策,上任伊始便指示相关部门研究美国的中国政策(NSSM14报告),并多次组织跨部门会议对NSSM14报告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接触加缓和”策略。之所以做出这一策略,中苏关系变化与台湾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中苏关系变化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中苏两国的分裂和对抗日益公开化,美国决定抓住这一难得机会,虽然力求在中苏之间采取中立态度,但是略倾斜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能完全接受中国关于“美国从台湾海峡和台湾撤军以及美国接受台湾是中国内政”的要求,但是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与调整,极力限制台湾的军事力量以及向中国大陆挑衅。为了缓和中美关系,美国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主动采取缓和中美关系的措施、放宽经济和旅行管制。对于美国的不断示好,中国给予了积极回应。经过不断地试探与磨合,中美之间的“小步舞”终于合上拍。1970年1月20日,第135次中美华沙会谈举行,掀开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是影响新世纪中国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台独分子不仅在政治上与大陆对抗,而且在文化上抛出了旨在否定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源同根”的荒谬观点。其具有代表性的是:陈水扁之流鼓吹的所谓“台湾本土化”文化。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台湾文化要想走出误区就必须承认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同源同根性”。  相似文献   

9.
在涉及中国和海峡两岸关系时,美日“共同战略目标”使用了这样的表述: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欢迎该国在地区及全球事务中扮演负责任及建设性的作用;鼓励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鼓励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虽然“共同战略目标”在措辞上已作了某种修饰,使用了“发展”、“欢迎”、“鼓励”这样的字样,尽量避免引起震动,但仍然难以掩盖美日同盟的强化。“共同战略目标”表明。日本将在亚洲以及其它地区更加紧密地配合美国的行动,美国和日本将更进一步公开地介入台湾海峡事务。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对世界、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中美两国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中国的孤立、遏制、封锁使中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台湾则是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在美国的援助和保护下,台湾不仅摆脱了危机,而且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解放台湾问题的机会,也使台湾问题至今仍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主政时期正值东西方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台湾作为围堵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桥头堡,想将台湾变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1954年12月2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在华盛顿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此时的蒋介石政权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岛,一心想反攻大陆,夺回政权。  相似文献   

12.
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几十年里 ,两岸虽隔海对峙 ,军事对抗 ,但是 ,蒋氏父子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 ,坚决维护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同时 ,始终坚持民族主义立场 ,坚决反对外国制造“两个中国”“联合国托管”和“台湾独立”的阴谋 ,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意识”和“台独运动” ,并对海外的“台独运动”予以严厉谴责 ,对岛内的“台独运动”严惩不贷。因而 ,在隆隆的炮声中各方也能相互默契 ,使得“台独”言论和活动在台湾岛无立足之地。廖文毅是最早一个鼓吹“台独”言论的家伙 ,此人 1910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县 ,其家族是“台湾有…  相似文献   

13.
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几十年里,两岸虽隔海对峙,军事对抗,但是,蒋氏父子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坚决维护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始终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坚决反对外国制造“两个中国”、“联合国托管”和“台湾独立”的阴谋,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意识”和“台独运动”,并对海外的“台独运动”予以严厉谴责,对岛内的“台独运动”严惩不贷。因而,在隆隆的炮声中相互默契,使得“台独”言论和活动在台湾岛无可乘之机,也没有市场。  相似文献   

14.
日前,台湾新领导人在参加台陆军军官学校建校76 周年庆典活动上发表讲话,提出了一个所谓“决战境外”的新军事构想,立即在海内外引起激烈的争议和批评。那么这一构想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台湾当局为什么要“决战境外”?台湾当局所谓“决战境外”的构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台湾岛内鼓吹“台独”的势力多年以来战略思想的一个概括。其主要意图,就是想突出对祖国大陆的武力对抗,增大对祖国大陆的“有效吓阻”,从而使祖国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难以定下使用武力的决心,达到其“以拖待变、和平分裂”的最终目的。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之前…  相似文献   

15.
自从美国在上世纪中叶“建议”台湾当局退出关贸总协定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就存有分歧。随着台湾加入关贸总协定行动的加快,其加入该经济组织的政治目的日益膨胀,美国对此的态度由按照惯例办事转到含糊其词,再变为明确支持,甚至与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联系起来。中国坚持原则立场,坚决反对台湾的政治企图,并与美国在台湾加入关贸总协定上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为避免中美在中国领土上的直接对抗,继续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第二次台湾危机后,针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取代了尽快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中关建交后,中共顺应形势的发展,逐渐将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发展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采取了两手对华政策。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不承认态度,中国政府制定了“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在阻止中苏结盟的构想落空后,美国很快确立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相似文献   

18.
图①:此图是当时新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以美国为霸主的资本主义阵营沉重的打击,它们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采取了外交上孤立、政治上反对、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美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有必要任务的美国部队。”  相似文献   

19.
论40~5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鲜战争为界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从明确支持台湾回归中国到公开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 ,从“不介入”台湾问题到武力侵占中国台湾海峡的两大变动。这两大变动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台湾是否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 ,是否与美国的全球利益有利。美国的利益需求才是美国对台政策变动与稳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相似文献   

2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其长期孤悬海外起因在于内战,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政府以武力阻挠中国统一,致使此问题久拖不决。另外,50年代初,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国际形势变化也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机遇丧失,但主要责任还是美国的军事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