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默五则     
考场问答 某教授主持考试,向一 个医学院学生发问:“如果你需要给病 人发汗,将采取什么措施?” “我给他开强性催汗剂。” “请举例说明。” “热茶、马林果、干椴树花……” “如果这些东西不起作用呢?” “那我马上用挥发油、乙醚  相似文献   

2.
《师道》2006,(3):58-58
正在服用某些西药者不宜吃醋因为醋酸能改变人体内局部环境的酸碱度,从而使某些药物不能发挥作用,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在肾脏形成结晶,损害肾小管,因此服此类药物时不宜吃醋。正在服碳酸氢钠、氧化镁、胃舒平等碱性药时,不宜吃醋,因醋酸可中和碱性药,而使其失效。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药物时,不宜吃醋,因这些抗菌素在酸性环境中作用会降低,影响药效。服“解表发汗”的中药时不宜吃醋因醋有收敛之性,当复方银翘片之类的解表发汗中药与之配合时,醋会促进人体汗孔的收缩,还会破坏中药中的生物碱等有效成分,从而…  相似文献   

3.
厥证析疑     
厥证的含义在《内经》中不专指手足发冷,尚含有郁、乱和拂逆而不顺等义。 《素问.公元正纪大论》:“水郁之发,民善厥逆。”《灵枢.五乱篇》:“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于。乱于胸中,是谓大免……故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  相似文献   

4.
营卫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中已有专篇文章讨论营卫来源、功能及循行。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将其发挥成一个“卫气营血”的理论体系 ,作为诊治热性病的辨证纲领。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 ,对营卫进行剖析 ,各叙己见 ,要想探讨营卫究竟是什么 ?还必须从《内经》中进一步研究。1 营卫的产生及分布营卫统属于“气”的范畴 ,应称为“营气”和“卫气”。关于营卫产生 ,已在内经《素问·痹论》中说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灵枢·营卫生会篇》又说“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秋冬才是应该进补的季节,但《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说要适应四时来养生,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那么,春夏时节该补什么、怎么补?一般来说,夏天应该是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中医有一句晤叫“阳逢阳旺,阴逢阴盛”,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养阳,不会“火上浇油”吗?事实上,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离不开阴和阳,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为阳在后面,推动着阴从身体里出来,叫汗。  相似文献   

6.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要准确地把握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西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所谓“情表”,是指诗中最直接,最表向的情感。所谓“情里”,是指诗中隐藏着的情感。一首好的唐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很复杂,“情表”“情里”相容相交。以李适之《罢相》一诗为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唐天宝年间,李适之任左…  相似文献   

7.
宇宙之初,不过是一体浑浑沌沌的气体.并无天地之分,也无一年四季的差别,更没有万物的形迹.古代《周易》称它为“太极”,所谓太极,只是一画,一个园,一气而己.《周易》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出,生万物.所谓两仪,实指天地而言,天为阳,又称乾;地为阴,又称坤,后人又有乾坤之说.天地既分出阳阴,天地相交,阴阳相合,世界也就有了万物的形迹,出现了一年四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军屯,若根据地区和战守需要来分,有边屯和营屯两种类型。顾炎武说:“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间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若从屯田的劳动者来考察,其生产组织也可以分两个类型:从现役军人进行耕屯,即所谓之“正军”,是在服役期间,拨到屯田上进行生产的,实  相似文献   

9.
文言解词,一般是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注释,不足的,就借助于工具书、参考书.这样做,虽然也能做到解词准确,但缺乏形象性,有的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为此,我利用图、表等方法来帮助解词,这样易理解,记得牢. 一、图示法.所谓图示,即用示意图来显示词义.比如“阴”“阳”这两个词,体现在山和河这两个事物上,方向正好相反,山之阳是山的南面,河之阳是河的北岸.学生最易弄混,为此,教这个词时,辅以示意图.如讲《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时,向学生说:“‘泰山之阳,当然指泰山的阳面(南面),大家回忆一下《愚公移山》一文中的‘汉之阴',指河的哪一岸呢?”学生答  相似文献   

10.
<正> 诚如捷克的普实克所言:“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着象《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间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世界在变化,人的精神欲求在变化,作为表证人的精神历程的文学风格发生变化并不令人奇怪。问题是丁玲为什么这样转变及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今年农历(癸酉年)是闰年,全年13个月,有383天。农历为何要设置闰年月?今年为何闰三月呢?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作为根据的历法,所以又称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其周期是365.2422天。因此公历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被民间习惯称作阴历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所谓“阴”,它的历月以朔望月为基础,平均为29.5306天,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谓“阳”,它的历年基本适应回归年,以每年“立春”前后的一个朔日为岁首——正月初一。这样农历平年12个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公历年少11天左右,两三个农历平年就会与公历相差一个月左右,久而久之,会出现寒暑  相似文献   

12.
或许是一首小诗的缘故,抑或是命运之舟离了航,还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的诱惑?18岁,我当上了“孩儿王”。从此,我便在这块瘦瘦的园地里洒汗播种、耕耘收获。冬去春来,光阴荏苒,送走了一批,又迎来了一批,播种了一茬,又收获了一茬。播下的是满心希望,收获...  相似文献   

13.
奔向太阳     
此文虚则实之。用晨练来表现“为追求理想而磨练”的主旨——借助“奔跑的前方有早晨的太阳”出之。更妙的是,文中的“我”不是旁观者,而是“奔向太阳”的参与者——由点到面拓展。此文可将其主旨改变为“榜样的力量”,变格的途径是,反宾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东智大赠送     
“带系数等积式”的一种新证法——系数变换法.所谓“系数变换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遇等积改等比,将其系数位移变换,使之成为新求证比例式的内外、前后项的系数,然后证三角形相似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很快找到证题的“突破口”.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中国教研员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那可能是言过其实;如果说有些教研员“念”(“研”也)的是歪嘴和尚“经”“公权私用”,那可能是切中时弊的。比如某省某市2006年各类高中招生学习能力考试之语文试卷的文言阅读选用的是薛用弱《集异记》里的《名臣狄仁杰》,这一语段曾出现在所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其实为货真价实应试小册子的《九年级语文读本》第97页(该书系负责出中考语文卷的教研员所编),虽然题目只有第一道解释“即就观之”之“就”基本相同,但此“读本”的每一语段前均有“阅读提示”,《名臣狄仁杰》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什么是“三表法”呢?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引文均据孙诒让《墨子闲诂》)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的范围,如《伤寒论》中指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上入其厥,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以上与胆道蛔虫症证状十分吻合。胆囊炎及胆石症属中医胁痛、肝胃气痛,黄疸等门类之中。《灵枢.胀论》篇中  相似文献   

19.
散文发展到20世纪九十年代,表现出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创作主体、创作对象、创作手法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因此,有人说散文热了。但是,在这种所谓的繁荣后面,同时可以看到,一部分散文品质低劣,理性缺失,矫情之作泛滥,“散文是热闹了,但却并不是繁荣”。进入二十一世纪,散文创作应该正视其自身的缺陷,真正去创一个散文的繁荣时代,真正实现“太阳向着散文微笑”。  相似文献   

20.
所谓太史公据古代谱牒历书创立史表之说几成定论。其说最早源于东汉桓潭。《梁书·刘杳传》引桓潭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梁书》卷五十)。清人赵翼据此以偏概全曰:“《史记》作十表,昉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廿二史札记》卷一)。于是后人率多依此立论,相沿成习。其实大谬不然,岂知反驳之证就在《史记》本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