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两课",在1981年就已经被教育部规定为必修课,担负着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讨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与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以及博士研究生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三门课程如何进行衔接,进一步明确"自然辩证法"课程在"两课"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日本《第二次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的背景、主要内容,分析了其特征和意义.《第二次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以学位课程“透明化”为核心、重点加强博士人才培养、确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反映了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尤其是硕士学位论文免除、加强教育界与产业界以及区域社会的沟通等举措,对我国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高校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现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从生态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高校大幅缩减"在职博士"招生现象进行审视与思考,提出一些旨在加快"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路径和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4.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博士研究生教育要从重视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改革"应试型"选拔方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位类型多样化;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程质量;建立导师组,实现指导方式的多样化等几方面努力,从而提高我国博士整体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日本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大学研究生教育在日本称为“大学院生教育”,研究生院叫做“大学院”。日本现有586所本科大学的百分之七十设有研究生院,研究生人数达到17万人以上。在98所国立大学中有26所设硕士课程,其他72所设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或者只设博士课程。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2004年开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仅设置法学学科,授予“法学博士专业学位”,其人才培养机制即代表着日本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从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统一与多样的招考制度,寓行于教的课程及教学,强制实践学分及内外双向评估等凸显了机构专门、多元培养、资格衔接、学位单列的特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博士人才培养方面,应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流线型培养过程,健全三维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以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经费保障、毕业环节等方面的特色,认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探寻教育博士培养的理论基础,促进教育博士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坚持实用制胜,完善教育博士课程体系;凸显教育博士“实践性”导向,注重情境体验;加大经费投入,赋予高校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8.
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在基因。文章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研究生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印度博士研究生对教育环境支持的满意状况与学术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了教育环境支持对博士研究生学术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博士研究生对教育环境支持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各发达国家,其学术化呈现出一种学术情感高涨而学术能力不足的矛盾现象。在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上,课程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学术情感发展上,导学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此,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从学术支持、关系支持、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多方面入手提高博士研究生学术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日本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才”为核心目标,特别是在博士课程阶段,主要采用以导师指导为中心的“研究室”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化解就业矛盾,自2005年始,日本文部省展开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讨论,反对狭窄孤立的专业教育,强调广泛视野及各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关注体系化的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构筑等成为本轮改革的新亮点。在文部省政策的指引下,一些大学尝试在研究生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日本研究生教育由此开始了“通识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学校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长期发展目标,必须有相应的举措.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教学内容和方式、自主学术创新的改革入手,将"211"、"985"研究项目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其他相关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1.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育学学术博士教育存在趋同现象,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本科阶段教师教育专业缺乏衔接,课程模块缺乏系统设计,指导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为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建立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优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模块;改善教育博士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2.
The economy has always been a knowledge economy. We accept as a premise of this paper that phenomena such as th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ectual capital, knowledge workers and firms as knowledge systems are real, while reserving space elsewhere for the critique of such phenomena. To date, doctor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has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needs of future academic staff. One response to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 practitioner-oriented doctoral education is the rise of Doctorate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DBA) programmes. The DBA differs from a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because of its increased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knowledge. While PhD research needs to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ory, DBA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history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We discuss the choices that have been taken in the design and content of the Massey DBA in relation to the academic/practice divide. An interim report of experiences by both academics and students is provided. The implications for doctoral education in areas that span the research/practice divide are then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3.
博士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地质学作为理科学科,以博士生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为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的重视。要求博士生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可以大大提高博士生(尤其是脱产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水平、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将地质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地质学博士培养的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博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美国的博士教育规模庞大,修业年限在3~9年之间。博士教育模式主要由课程学习、资格考试以及学位论文工作等三部分构成。论文是博士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博士论文要求进行创造性研究,对相应的学科有独特的贡献。博士教育评估由研究型博士学位教育研究委员会组织,由全国研究委员会管理。博士教育资助的渠道包括各州政府、联邦政府、学生学费、大学的捐赠基金、慈善基金会和产业界。美国博士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际生是博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美国博士教育是成功的且富有创造力,但也面临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研究资助越来越影响到博士教育,专业化教育导致博士素质的偏狭与局限,博士教育脱离了变化不定的工作市场的要求,完成学业时间的延长致使博士生求学的积极性降低,以及精英人才短缺等。  相似文献   

15.
日本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及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经历了自明治时期以来100多年的历史,由模仿、探索走向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日本的迅速崛起与日本重视教育、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有莫大的关系,尤其与高等教育政策有密切联系。日本高等教育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显示,日本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建设强大国家的战略,改革均以立法形式推进并设立专门的政策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16.
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日本大学审议会提出研究生教育要向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战略,因此现在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向规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分析日本研究生教育制度和职能的变化以及质量与规模的平衡,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t a time of continuing concern about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moves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towards ‘part‐taught’ doctorates. Focusing on the new degree of Doctor of Education now offered by over seven British universities, the paper outlin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dD and PhD in education, and questions the need for any differentiation. Arguing that the ‘statistics of failure’ in docto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continue to mount a challenge to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paper argues for a refocus on process as well as product, where the goal should be on learner empowerment and transformation, rather than on the misassumptlons that doctoral study is primarily an ‘academic apprenticeship’. Finally, the paper indicates an agenda to establish doctoral programmes and structures capable of developing and fostering creative talent whether the individuals undertaking doctoral study are going to become professional researchers or researching and scholarly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18.
博士生群体构成的日益多样化呼唤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当前博士生课程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其合理性正面临挑战。对我国三所“双一流”高校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的深度访谈发现,课程制度设计的模糊性与有限性导致学生选课决策更多表现为既定约束下的次优博弈。此种选课机制与课程教学质量的不确定性相结合,最终引致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分异。博士生通过旁听、权变等非制度化实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习者在教育场域中的能动性。未来,有必要增加博士生课程制度的弹性,重申有效互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波 《怀化学院学报》2013,(10):127-128
博士生的第二外语教学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一环。然而,博士生的二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却并未得到普遍的认识,课程的具体教学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规范的教学方案与符合校情的教学规划等实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博士生培养的最终质量。因此,认真分析教与学的现状,拓宽适合工学、医学类博士生培养的日语教学新思路,探讨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博士研究生日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