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竞技体育犯罪原因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竞技体育犯罪是指在竞技体育活动中,竞技运动参与者实施的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和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越轨行为.竞技体育犯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从法律、道德、体制、环境及个体几个方面探究其产生原因,将有利于加强对竞技体育犯罪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体育仲裁协议的法律特征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芳芳 《体育学刊》2005,12(6):27-29
体育仲裁协议的法律特征为:主体的法律地位表现为非绝对平等性,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受到一定限制,协议表现形式多样,协议的效力从宽解释.正确认识这些法律特征,有利于完善我国体育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体育纠纷.  相似文献   

3.
运用犯罪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犯罪的成本与收益,低成本和高收益是我国竞技体育犯罪现象日益严峻的根本原因。要想预防和减少竞技体育犯罪,就需要从经济学层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提高竞技体育犯罪的成本,从而使竞技体育犯罪主体不愿从事犯罪。  相似文献   

4.
近年中国社会转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体育社会关系的许多转变,出现一些新型的体育社会关系,需要体育行政法对新型的体育社会关系做出准确定位和调整.基于上述认识,从我国体育行政法律关系的沿革出发,分析了目前体育行政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解析了新型体育行政法律关系调整的出发点为“公共性”,其价值支点为社会公平和正义.并提出体育行政法律关系调整关键是政府自身职能的定位,而厘清政府、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市场、公民社会体育界线是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现行<体育法>关于体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即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并未在该法中确立.这种缺陷源于<体育法>立法时社会关系发展并未成熟及社会认识水平有限.而在<体育法>颁行之后,国家体育行政机关等对营利性体育组织有一定认识并逐步探索规制方式.<体育法>修改时应补充和完善体育法律关系主体即营利性体育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体育犯罪和体育犯罪学的涵义,对体育犯罪的界定、分类、成因、规律、预防等体育犯罪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学科集成法、案例分析法、时空比较法和问卷调查法是体育犯罪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体育犯罪学研究有助于体育学科体系和体育法规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犯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竞技体育犯罪时,应明确竞技体育犯罪与刑法中普通犯罪的区别;将黑哨假球现象纳入<体育法>,并与<刑法>有效衔接;区别体育博彩和赌博,依据<刑法>打击赌球行为;在我国的反兴奋荆法律体系中强化和细化刑事法律制约机制;应建立犯罪控制与预防机制对付观众赛场暴力;应协调行业法规与刑事法律对付运动员的赛场暴力;对违规取得竞赛资格、体育经纪行为越轨等可能涉及犯罪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职业体育领域内的腐败犯罪扭曲了体育自由市场的运行,阻碍了体育产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体育职能部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和信誉。从腐败犯罪产生的主客方面,探讨我国体育领域腐败犯罪产生的具体成因。通过对体育腐败犯罪的主客观因素分析,认为体育腐败产生的客观成因主要受到体育行权权力过于集中、法律规范缺失和不良运动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影响,主观原因主要在于拜金主义、投机心理和职业道德规制不足。  相似文献   

9.
基于利益的驱动,黑社会性质组织从未停止向竞技体育领域的渗透,并造成妨碍竞技水平提高、破坏公平竞赛秩序、衍生其他犯罪、影响社会稳定的危害。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向竞技体育领域的渗透,是各国司法机关和体育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除了在一般意义上加强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外,还应当加强对竞技体育领域,尤其是体育俱乐部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对法律关系概念再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法理学的分类方法归纳出绝对型法律关系、平权和隶属型法律关系、诉讼型法律关系和保护型法律关系是我国体育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体系,其中,每个体系都会因不同的体育法律事实,即体育行为和事件引起具体关系的产生、变化和消灭.同时,也会由各种针对性的体育法律规范设定出不同体育主体的体育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体育法制之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主导的体育法制体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体育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体育概念一直存在争议,导致体育的法概念缺失,以致体育法律主体之间边际关系模糊;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具有体育基本法的基本特征,但它的浓厚行政法色彩,体现了权力本位(管理本位)的立法思想倾向.希望在修法时回归权利本位;作为最具体育自治特色的体育仲裁制度及机构建设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令人遗憾和无奈;学校体育法制并没有成为学校体育问题的有效依据;现有体育法制体系不能保障相关体育权利等.这些基本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法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冠名权的法律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体育冠名权现象的出现和兴起,是社会体育和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成为一种常见的体育商业交易形式和法律权利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种类,体育冠名权是指体育单位、法人及特殊的自然人组合,对拥有社会认知性的所属物名依法转让,以使受让人享有名称传播的权利,主要包括体育商业性冠名和纪念性冠名两种类型。文章提出我国体育冠名权的法律保护对策,为我国体育冠名权市场交易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运行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立法依据是立法的前提性问题,它解决的是立法的正当性问题。阐述体育仲裁立法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以期对我国体育仲裁立法提供有益的思路。体育仲裁立法的理论依据包括保护合法权益与体现体育精神的需要等方面,法律依据包括宪法、立法法、体育法、仲裁法。  相似文献   

14.
体育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勇 《体育科学》2012,32(3):47-52
体育法基本原则在学界尚未取得共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法学方法论的薄弱,以及体育法学与法律哲学对话的不足。在法律哲学的视角下,归纳体育法基本原则必须满足两大要求,即在规范上,体育法基本原则最终可以抽取出指引人们行为的权利义务模式;在目的上,体育法基本原则是体育法价值在规范中的直接表述。以此为标准,体育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公平配置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和有效实现体育自治4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尚缺乏学派意识和学术批判意识,关于体育法理学和法律方法论的研究逐渐边缘化,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缺少基础法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法教义学在法学领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与社科法学形成了分庭抗礼的趋势。通过对法教义学的内涵、立场与方法论的分析,从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体育司法裁判的"同案同判"以及体育法法源明确的角度,探索在法教义学信奉的司法中心主义指导下我国体育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并将法教义学的概念引入体育法学视野。  相似文献   

16.
对加强与完善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较为薄弱,难以适应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等现状,从加快体育立法、加强体育法制观念、深化体育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建立合理有效的体育法律监督体系、加强体育法学研究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与完善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奥运会备战是为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准备工作。随着国际体育法治的发展和奥运会体育纠纷解决的法治化,以及近年来我国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大赛中遭遇的体育纠纷不断增加,通过奥运会法律备战,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已经成为奥运会备战的重要需求。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就我国奥运会法律备战的必要性、奥运会法律保障周期划分、奥运会法律备战的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我国奥运会备战中,应该增加法律备战的内容,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建立起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法律备战机制,成立奥运会体育法律团队,制定奥运会法律保障策略,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前、奥运会中和奥运会后的一定时间段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相对一般体育项目而言,是具有危险性大、专业技术性强、安全保障要求高等特点的体育活动。我国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有一定的法律规制,但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这些制度缺陷产生的根源在于对立法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立法不作为,缺乏有效的立法监督机制等,现有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会影响我国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体育文化活动的需要。鉴于此,我国应逐步完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法律规制,包括完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审定主体,明确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主体范围、完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行政许可条件、强化高危险体育项目行政监管以及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19.
体育赞助的商业权益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体育赛事赞助的商业权益保护的内容,分析了体育赛事赞助的商业权益保护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健全体育赛事赞助的商业权益保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五章"体育社会团体"是一个在实践中问题突出、在理论上需要重新认识的章节,尤其是体育社会团体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亟待明晰和完善。结合我国社会团体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地方的改革经验,按照法律地位的不同,把体育社会团体分为非法人型与法人型两种。通过这种法律类型化的分类,解决基层体育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进而运用现有的注册登记制度和引入在实践中可行的备案登记制度,完善体育社会团体的管理。最后针对第五章提出了具体的条文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