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伟大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毋庸讳言,在孙中山宏大的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孙中山思想的一大特点。根据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前后变化,以1894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孙中山由一个改良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的历程,同时也反映出孙中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孙中山前期的经济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致郑藻如书》(1890年)、《农功》(1891年前后)、《上李鸿章书》(1894年)三篇文章中。《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早在1893年,他就起草《上李鸿章书》,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家,讲求树荫”,把植树造林提到振兴中华措施之一的高度。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在广州讲演《三民主义》及以后许多讲演、著作中,曾无数次倡导植树造林。为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9年决定,每年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 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孙中山与植树节@明明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的历史学者根据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中第八章“有志竟成”里的一句话:“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断定孙中山自中法战争后便是个坚定的革命党人。至于如何解释孙中山于1894年六月上书李鸿章一事,他们认为孙中山此举的目的在于试探这一汉员的态度,而且孙中山北上天津是为窥探清廷的虚实。然而,大陆的有些学者认为:1894年以前,孙中山还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改良主义者。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一事是改良主义的表现。两者的分歧在孙中山是否于1895年开始成为革命者。笔者认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3)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的北洋海军灰飞烟灭。1901年,刚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和约”后,李鸿章病殁北京。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梁启超本是李鸿章的宿敌,但在李鸿章死后却写出了一本《李鸿章传》。这本百年前的著作近期已经再版,书中的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问题的警世恒言──纪念孙中山上书一百周年胡显中189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代:甲午海战,清师败绩,割地赔款,全国蒙羞。目睹民族屈辱、祖国危亡、朝廷腐败,孙中山以满腔热忱致书李鸿章,力陈时弊,纵论国是。在这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上书中,...  相似文献   

7.
读书勿贪多     
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做学问不仅要有“取”的决心,还要有“舍”的勇气。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这样才会有所收获。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苏轼《又答王庠书》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朱熹《朱子语类辑要·卷五》说:“读书贪多,最是大病。”含英咀华,生动平常,极富禅学意趣。(林坤辑)读书勿贪多@林坤  相似文献   

8.
《走向共和》乍一出镜,历史学家就像找到了靶子,明箭、暗箭一齐射出。翻了身的慈禧、李鸿章,矫枉过正的袁世凯,被漫画了的维新派,更加全面的孙中山,一改我们从教科书上所了解的形象,一时间不知孰真孰假。作为中学生,我渐渐对许多书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盖棺定论产生了怀疑。历史是最容易被人粉饰的,一说到袁世凯、李鸿章之流,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历史书教给我们的两个字:"汉奸";教科书的浅薄、单纯、政治性使人无法了解真正的历史。如此,"渎史使人明  相似文献   

9.
孙梅 《历史学习》2006,(7):28-29
李鸿章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仁见仁,智见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近代化的过程。尽管今天我们指责洋务派“认识肤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是惊天动地了。到19世纪80—90年代,人们还耻谈洋务。李鸿章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遭到反对是自然的了,“其时朝士皆反对合肥(李鸿章是合肥人),尤鄙言洋务”。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生前曾多次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为拯救、振兴中国,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探索和奋斗。一“辛亥”前后的奋斗(一) 探寻上书李鸿章的门径一八九四年二月,孙中山偕陆皓东离广州赴上海,寻找上书李鸿章的途径。这是孙中山为重大政治事由而首次到上海。孙中山在上海见到了盛宣怀的堂弟盛宙怀,并交给他一封由原澳门海防同知魏恒替孙中山写的引荐信,魏恒在信中特请盛宙怀写信介绍孙中山往见盛宣怀。盛宙怀即手书致盛宣怀信,并将魏恒的原信一并附陈。孙中山与陆皓东还晤见了当时在上海的郑观应,以冀进一步打通往见盛宣怀,上书李鸿章的门  相似文献   

11.
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孙中山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没有马上回国而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对武昌成为革命的“首义之区”没有思想准备所致。 美国学者薛君度在《黄兴与中国革命》一书中引用孙中山本人的话,得出结论说:“孙中山后来把这次革命的成功说成是纯粹的偶然事件。”①当时孙中山的确有此认识,他在《革命原起》中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②孙中山这一看法曾受到一些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中批评说:“这种看法,既低估了革命力量,又低估了群众的反清激情。”③李廉方则认为:“革命爆发的时间和方式诚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次革命的成功决非偶然。”④可是现在的学者,为维护孙中山的形象,往往对此采取视而  相似文献   

12.
读过《孙中山传记》的人都知道,孙中山有两大爱:一是书,二是女人。先生要告诉世人的是:书与生命同行,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享受就在书和女人当中,书与爱人给人以融融相通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3.
近日,李殿元著《新发现孙中山文稿及其研究》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系对近年在四川德阳发现的孙中山文槁的专门研究,这些文槁在《孙中山全集》尚未辑录。作者通过考证和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孙中山晚年产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及其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人的最初的历史的总称‘日耳曼人’是由克尔特人给他们取的。”在我国习惯上,通常以“日耳曼人”来称呼中古以前的德意志人,只是在中古以后才把它称为“德意志人”。但是,在德文中和恩格斯的《起源》一书中并没有这种区别。 关于德意志人的氏族和国家,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用了将近两章的篇幅加以论述。笔者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着重谈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回答是认为《祝福》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其主要根据是,清末民初之际维新派与革命派往往都被称为“新党”,鲁迅的文例亦复如此(如《坟·论照象之类》中的“新党”泛指一般新派人物,《两地书》中鲁迅1925年7月29日致许广平信里的“新党”指孙中山一派革命党,而《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在其革命生涯中,有一位曾满腔热情、不惜一切给予孙中山极大援助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南开大学俞辛淳、熊沛彪的《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一书,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梅屋先生的事迹,特别是他与孙中山、宋庆龄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该书10余万字,共分12章。书前附有27张珍贵照片及梅屋先生孙女小坂主和子夫妇为该书写的序言,书尾编有“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关系年表”。纵观全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马说》在批评有些人不能够善待千里马时,用了这样一组排比句“策之不能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能通其意。”  相似文献   

18.
《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号称四大奇书。四大奇书中晚出的《金瓶梅》因其在题材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新颖独创和语言方面的高度成就而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赞誉此书“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中国小说史略》)。从历史的眼光看,《金瓶梅》一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缺陷),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写人叙事细腻致密,生动传神,成就甚高。前人因其叙事能做到“情景逼真”“情事如画”,写人能做到“口吻极肖”“传神”“活现”,而赞其写人叙事皆能“妙得其情”,说作者“真炉锤造物之手”(上述几则引文皆见于《新刻绣像金瓶梅》一书之评点)。下面就  相似文献   

19.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郭学旺教授撰写的《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书 ,在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之际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这是郭学旺教授继《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之后研究“伟人与社会变迁”的又一部专著。《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书分为 10章 ,31万余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 ,从动态角度观察和研究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重大作用。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学界对孙中山研究的成果 ,理出了…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甫告成立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 :务要“一洗而去”“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1 91 2年 1月 6日 ,孙中山在答复南京《大陆报》记者问及“领事裁判权其将撤废乎 ?” ,他毫不犹豫地指出 :“自当撤弃 ,一待改革既定 ,即须实行此事。”照常理推论 ,孙中山在南京登上中华民国的权力舞台后 ,本应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带来希望 ,有所作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孙中山不但未能提出反帝“废约”口号 ,却反其道而行之 ,言行差距甚大 ,认识与行动相互矛盾。对于这一现象 ,许多人指出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 ,以及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