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性别是女性主义介入世界秩序研究的根本起点。但受不同思想传统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内部形成了众多流派.进而提出了不同的世界秩序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同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女性议题、女性利益诉求在世界秩序中受到同等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中的性别问题应当被当做一个系统的统治问题来对待: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弘扬女性的道德优势.尝试以女性特征取代男性特征:后现代女性主义更关注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历史文本中的边缘地位及其作为研究和实践主体在世界秩序研究与历史模式中的边缘地位。未来女性主义诸流派之间的分化与认同、冲突与融合、碰撞与互补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女性主义以其强烈的批判性直指西方对东方的知识霸权。它揭露了西方知识霸权的生产机制,解构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分析范畴———"妇女",质疑西方女性主义的方法论,揭示出帝国主义和父权制是相互勾结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把西方女权主义惟一关注的"性别压迫"拓展到"性别、族群、阶级压迫"的三维空间,凸现出性别压迫与其他形式压迫的相互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存在着盲点。《红楼梦》的女性观,在女性思维模式、女性性别论、女性主体论、女性审美意识等方面,对西方现代女性批评要素具有补正功能,从而警示我们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协同文化研究的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启示女性主义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源上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将性别纳入阶级的概念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把私有制的阶级和男性统治的父权制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女性解放问题的根源。女性主义把妇女问题从社会经济领域转向广义的生理、意识和化领域。女性主义所揭示的是,女性在资本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共同建构的化中受压迫。由此,女性主义提出重构道德价值体系和重建道德内容与道德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者将女性解放运动追求的性别平等与社会主义所致力的阶级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它为中国女性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中国女性学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合理思想,使其与中国本土女性学相结合,不仅使西方女性主义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丰富中国女性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之初,文学沿着人性关怀的路线必然延展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进而导致女性独特的境遇、经验的历史性出场,营造出第一波女性主义话语浪潮.但这样的出场路线又宿命般地决定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话语与生俱来的本质主义潜在倾向.尽管第一渡女性主义话语主体也敏感到本质化、刻板性别模式/制度对女性个体精神自由的宰制、压迫,但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文化语境来支持她们进一步质疑、挑战这种刻板的性别理念.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取代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女性主义话语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是,本土性别语境又决定了我们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本质主义思想流脉内.这一切既营造了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话语的大面积繁荣,也造成这一话语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7.
由于忽视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具体的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内生性理论支撑点,中国当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能很好地反哺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阅读和接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话语圈中的生硬移植,脱离了女性主体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在实践中人的主体性生成;在这种静态的理念规制之中,女性再度成为男性中心社会程序性的套话.只有在性别主体与社会主体合一的女性生存的实践、理想、价值维度上,在身体所具有的社会性成人位置上,以两性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的"亲善"的基本态度或象征模式,才有可能塑造出与社会总体想象物间距离越大,越具有独创性的女性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女权主义及其发展,二是传统科学观及其批判,三是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女性心理的性别意识、女权主义的解放政治观、科技理性反思和同情性认识模式思想.由女性心理和性别意识衍生出了性别压迫和性别平等理念;女权主义解放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男性与女性、男性认识与女性认识的二元界分;科技理性反思蕴含着信念的可变性观念,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知识生成的社会过程的性别因素标准;同情性认识模式则满足了人们关于知识来源的价值追问,提出了认识的相对性、非中立性以及主体偏好的存在性思想.通过梳理上述四个要素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关系,意在说明,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西方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性别视角入手,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力争在译作中凸显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中国译论充分肯定了性别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一些女性译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翻译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20世纪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它将矛头指向父权制度和男权中心文化,提供了一种基于女性价值的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新方式,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反主流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问题是妇女阅读、女性写作和文学史的重建,三大批评场域的研究,共同呈现了西方女性主义对父权逻辑的解构和自身理论的建构过程,对女性主义批评主体性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妇女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在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浪潮中被提出来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中心理论,这一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带来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发展,但两者互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妇女史研究在适当引进外来理论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具体经历和两性关系的实际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诗学到性别诗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诗学向性别诗学的转变是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女性的主体、身份及身体与权利的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对从女性主义诗学向性别诗学转变的方向起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女性的主体、身份及身体与权利的问题未解决之前,性别诗学的建立也只能是另一种性别不平等对话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15.
依据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西方学者突破、超越旧有的研究范式,围绕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和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差异性以及家庭、中产阶级两分领域和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关系问题等展开了讨论,鼻亨翟刻认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的运行态势,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女性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相似文献   

17.
《紫颜色》对女性主体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她提出了“妇女主义”理论,重视文学创作中黑人女性话语,体现了黑人妇女寻求自我个性与在逆境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主题,指出了黑人女性只有建立具有女性特质的语言,在相互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才能颠覆父权话语,发现新的自我,重建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8.
战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以及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经历了从妇女史到妇女教育史,再到妇女一社会性别教育史,而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开始对传统教育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走向了整合与深化.教育史学家们围绕着妇女教育问题,引入了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英闺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妇女教育史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的嬗变过程。教育史学家围绕妇女教育问题及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展开激烈的争论.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传统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家还以解放妇女、两性教育平等及社会公正为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诉求.这些对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特点在课程领域独树一帜 ,其从社会性别入手所开创的课程研究新视野 ,以及所宣扬的反实证主义、反男性霸权、关注女性经验、倡导平等对话等方法论思想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女性主义课程研究 ,源起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70年代初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在学术界各领域掀起的一场“性别革命”。其主旨在于揭示西方传统学术中的性别偏见和男性中心的假设 ,将被忽略和排斥的女性经验有形化、合理化 ,并以性别化理解的方式重新诠释现有知识框架和社会现象。在把女性主义理论引入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