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知识三重观认为完整的知识由“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共同构成,与“内容之知”共生的“价值之知”(包含“品格之知”)和“能力之知”对应学科核心素养,这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能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一致。现有中学化学课程的主题或模块结构契合知识三重观的分类标准,而且课程内容总是“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价值之知”同体共生的。指向“素养为本”的课程实施,应该基于知识三重观视域,从“内容之知”“能力之知”“价值之知”三个方面发掘和组织课程内容,为知识素养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三逻辑”通达化成教学是一种揭示知识“内循环”通化为智与“外循环”活化为能的发展轨迹,并融通课程内容呈现的逻辑、学生学习通达的逻辑、施教活动化成的逻辑,从而促进师生教学优效和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模式的建构基于对课堂实践智慧的凝练、信息加工理论的改进和知识管理原理的运用,力求实现贯穿“减负提质增效”思想并具有顺性、适度、低耗、优质、长效等特征的优效教学目标。“双循环三逻辑”通达化成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传道”“授业”“解惑”“修品”的教学目标,基于知识转化(双循环)与课程优化、学习通达、教学化成(三逻辑)的指导思想,“引趣—诱思—互动—通达—化成—相长”的操作程序,与知识、技能、思维和品行相适应的教学方略,稳定多样的师生关系和教学角色,围绕知识之通、技能之达、思维之化、品行之成等方面采用知识性、技术性、表现性和实操性等方式评价。“双循环”揭示知能通达的变化轨迹,“三逻辑”说明教化育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在对长期主导西方思想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批判中,个人知识应运而生。因其综合了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状态之知等要素,从而在承认言语可述知识的重要价值时,将认知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默会认知能力概为知识范畴,进而跨越主客二分鸿沟,从明述与默会、普遍与具体等交叉维度重构个人知识内涵,赋予个人知识以逻辑品格与情境理性之特质,寓居和亲知引导其基本方法取向。个人知识为理解当前我国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道德知识是指在道德行为中获得的主体性知识,通过体验、感悟、体认、内化、升华为心灵之"知"。因此,小学品德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张艳 《文教资料》2006,(14):47-48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构成了个体全面发展的三个层面。他们分别解决“懂不懂”、“行不行”和“信不信”的知识科学化问题。惟有德育体系必须伴随着道德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认,在实践中德育完成并建立起道德品质结构。  相似文献   

10.
李屹 《江苏教育》2023,(30):7-10
“学科德育”是对中小学“德育学科”育德的“超越”,是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的育人要求。从操作层面而言,学科德育实质是教师基于学科特质,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学生一起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实现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新的历史时代,学科德育如何创新发展、深入实施,成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理应肩负起探索学科德育的新使命,在学科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首先表现为它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之一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其最突出、独有的特征。学校德育的课程性特征是以学校德育理论课程的知识师授性和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行为师导性这两种课程表现形式得以体现的。优化这两种课程形式的正向功能,弱化其负向功能,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美德作为知识存在具有普遍性,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所以,它作为知识可教是有边界和条件的。只有理解美德作为知识存在的实质以及美德知识的属性,才能领会"美德作为知识可教"的边界和条件。道德教育可以采取灌输、叙事、反思等方式。在道德教育中,当道德的概念和要求与主体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并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时,这种道德知识的传授方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4.
冒琴 《成才之路》2021,(13):24-25
体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文章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四方面,对立德树人理念下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展开研究,以期能够借此促进德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文章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等方面,对高职计算机通识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日本最长执政首相安倍晋三在第二次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第二次安倍政权不仅继承了"宽松教育"时期的"生存力"核心素养理念,而且通过更加具体化的"资质能力"概念完善和发展了"生存力"核心素养理念,并通过建立面向社会的课程体系、提倡"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强化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等三大举...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要立足于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实施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已,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gewu zhizhi 格物致知 (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extending knowledge), evolved along with Chinese intellectual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for Chinese learning which, in turn,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urricul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practicality” appears ambivalent, as it can refer to moral cultivation in daily life or knowledge in the material world. Such ambivalence, embodi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gewu zhizhi,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Chinese search for a well-rounded curriculum in education. Within this framework,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in The Great Learning, and investigates how it was developed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natural studies and then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This historical reflec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shared humanistic values in the Confuci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in the Renaissance ideal of a liberal education. It calls for a search for a common humanity in rethinking the content and aim of a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20.
刘向把“德”当作“国之宝”,对德育非常重视。认为修德首先要戒除“利”欲,因为“利”足以败“德”。除了在精神上戒除利欲,还要在生活中以礼乐进行教化,礼乐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邦。刘向的德育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又有所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