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2.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却只觉得日子过得好慢……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村边的几棵老樟树上,晃着那荡悠悠的藤皮秋千,随风飘逸着的片片欢歌笑语沁入人们心底,好甜好甜。那时候天总是很蓝,田埂儿边老牛的背上,驮着一支清幽的竹笛,【简评】这首诗歌有如下优点:节奏轻快明晰。每节诗都由一句“那时候天总是很蓝”领起,显得非常整齐;诗中追忆逝去的儿时光阴,情感纯洁天真,很能引起读者共鸣。诗歌意境优美。诗中意象,如老樟树、藤皮秋千、竹笛、池塘、冬雪等,莫不让人心驰神往。而这一切看似平常的景物,在我们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却又好像已经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3.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本身是非常神圣的,但是,我们周围的音乐现象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古典音乐”,我们小组的成员个个喜爱,但是现存,我第一个想探讨的就是“古典音乐”这个说法!为什么古典音乐—定要称其为“古典”?这样叫太不适合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古典”就等于古板、深奥。其实吉典音乐本身一点儿都不“古板”,更不“深奥”,它充满了活力,离我们那么近,和我们相处那样融洽!你能说它“古”么?我们认为:古典音乐不“古典”!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意思是说,历史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录,在所有事件结束后留下的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诗作中描写心情的诗特别多的原因. 比如《黍离》,这首诗非常优美,诗里完全没有事件.除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句中的“黍”是黍子,“稷”是高粱,也基本不需要注解,很容易读懂.  相似文献   

5.
问:古诗《早春》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教学参考书上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思是这样讲的:小草发芽,远远望去是一片浅绿的颜色,可是走到跟前却看不分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诗歌欣赏主要依赖想象来进行,但想象仍然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对那些主旨隐含得比较深的诗歌,像朦胧诗、隐寓诗、象征诗来说,仅靠想象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每遇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就是逐层追根,细细咀嚼。 我们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来说明吧。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对于这样一首短诗,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有些茫然:说的什么呢?没关系, 你顺着路子往下走就会曲径通幽的。 这首诗产生于80年代初期,是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内乱”不久。那时候,一方面,思想解放运动已经开始;另一方面旧的坚冰却又未完全打破,人与人之间因内乱而被破坏了的正常关系还没有恢复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游庐山,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大意是说,同一座庐山,我们站在东、西、南、北看,站在远、近、高低看,却有种种  相似文献   

8.
月亮近些     
上地理课时,教师问杰克:“你说,月亮和地图上这个地方相比,哪个离我们更近一些?” “当然是月亮。”杰克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每天晚上我们都能看到月亮,而不论什么时候,我们却不能看到地图上的那个地方!”  相似文献   

9.
归路月黄昏     
朱自清化用了李商隐的一句诗,他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同样的落日,同样的平原或山川却有不一样的情感。或“把酒临风”或“已是黄昏独自愁”,难道沉寂不动的环境真能左右我们的情感撼动我们的心灵?如果不是又是为何?  相似文献   

10.
孔融《临终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在评论“今之文人”时,第一位即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为曹操所冤杀;作为儿子的曹丕,却无所顾忌地推崇他,可谓有胆识。诚如后人所说,“丕好贤知文,十倍于操”。 孔融(公元153—208)有《临终诗》传世。明·胡应麟《诗薮》云:“北海(孔融)不长于诗”,其诗“存者皆不工”。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譬如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功能的机器人似乎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了。不过,我们下面要介绍的机器人却很特别,它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最新研制出来的、用活体细胞驱动的“微型生物机器人”,有望在  相似文献   

12.
麦田守望者     
“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很多的时候,想起这句淡雅却蕴涵着无限忧郁和无奈的歌词,总能颤动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幸福有多远。其实我们都明白,幸福离我们很近,近到与我们的呼吸交错。  相似文献   

13.
一、进入画面,理解词意。首先借助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画面的远景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中鸭、鹅追逐嬉戏。近景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几只鸡在觅食欢叫。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观察。我在鸡旁边贴上一张绘有小朋友的剪贴画,说:“假如你是这个饲养员,鸡、鸭、鹅谁离你近,谁离你远?”小朋友很有兴趣地观看画面,回答说:“鸭、鹅离我们远,鸡离我们近。”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解释说:“鸡离我们近,我们说鸡在‘这边’;鸭、鹅离我们远,我们就说鸭、鹅在‘那边’。”这样,借助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理解了两个词语的基本意思。  相似文献   

14.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5.
明星离我们很远,他却离我们很近。他是超级偶像。却又像呆呆的邻家男孩。时而懵懂如3岁,时而和煦如春风。他不擅言语,不耍花样,只是乖乖地、认真地做自己的事。——他是韩庚,永远真诚的东北大男孩。  相似文献   

16.
<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看出来了吗?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学过这首诗的同学都知道,“离离”是用来描写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离离原上草,一  相似文献   

17.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却反其意而用之:“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也能多一些反其  相似文献   

18.
正世间的事情有时候很奇怪,比如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父母、爱人、同桌、对桌,甚至他们的各种美好都被视觉淡化,我们只看得见远处的风景,没在意身边的花朵。在写作领域也有这个现象,散文就像那个离我们最近却被我们忽视的人。散文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在散文的海中游弋而常常不自知。爱散文是一种福祉,读散文是一场研讨,  相似文献   

19.
一、《乌夜啼》——以离合体为词中古诗中有离合体,是一种韵文的字谜,除了整齐的诗行和谐调的韵脚,确很难称其为诗。《艺文类聚》五十六载有孔融以下十三首,我们即举孔融的《离合郡姓名字诗》为例: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渔”字去水旁,离出“鱼”字);与旹(时)进止,出行施张(“旹”字去(?),离出“日”字,与前句鱼字合成“鲁”。(以下类推,全诗用此法离合出“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略。)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星辰、太阳和天空的景象”,这就驱使我们去考察宇宙,由此便产生了哲学。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不可思议,这很容易使他对一切产生惊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我走?”“太阳是晚上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