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新良 《声屏世界》2010,(11):18-19
2010年最火热的中医养生焦点莫过于"神医"张悟本和他到处宣扬的"喝绿豆汤治百病"。随着这位"神医"真实身份的曝光,张悟本迅速失宠,暂停营业的悟本堂也因属"违建"被连夜施工、摘牌、拆顶。应和着随后的"李一道长事件",人们开始发现原本严肃、公正、科学的学术研究在电视屏幕上逐渐变味,  相似文献   

2.
张悟本,这位出场费达20万元,挂号费达2000元且排到2012年的“养生神医”,其“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等头衔都是假的,其“喝绿豆汤、生吃长条茄子可治疑难杂症”等食疗养生理念没有科学根据,“中医食疗第一人”因此成为万夫所指。  相似文献   

3.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报道也如此。真实、客观、符合科学规律的科技报道,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虚假的科技报道则恰恰相反,它如毒品一样麻痹着社会机体,误导着社会舆论,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混乱,其负面效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我们也不时会受到伪科学的侵扰,因此在努力宣传新科技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防范伪科学,时刻把真实性放在科技报道的首要位置,用规范的管理、科学的态度将伪科学拒之门外。本文仅从一线采编人员具体实践的角度,谈…  相似文献   

5.
阎平 《新闻知识》2008,(2):41-42
有关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大类,本文初步分析科学划界标准对这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虚假的科技报道种类很多,有宣称突破了现有科学基本理论的假发现,还有报告所谓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的假发明。这些虚假报道常常成为伪科学  相似文献   

6.
李静  梁智 《新闻世界》2012,(7):234-236
重大灾难性报道是我国传媒报道中的重要方面。在媒介仪式视角之外,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生"、"死"、"灾难"和"救援"是符号矩阵中的基本义素,遇难者、幸存者、救援者和非灾区者是主要的行动角色。重大灾难性报道传达出对人本身的关照,参与了人"死"而"被铭记"的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入手,对我国"国内首对同性恋者结婚"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媒体的报道偏见,并指出这种偏见报道给事件当事人、同性恋群体和公众三方带来的危害。提出跨越不同健康群落间的沟通屏障是媒体实现健康传播意义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45):68-68
喝什么茶对健康更有利.不能用一句话来作简单的回答.也就是说.各种茶叶的营养、药效成分有一定差异,可适合不同身体条件的人们饮用。比如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喝点红茶.在茶中添加点糖和奶.既可增加能量又能补充营养。青年人正处发育旺盛期.以喝绿茶为好。妇女经期前后以及更年期.性情烦躁.饮用花茶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身体肥胖、希望减肥的人.可以多喝些乌龙荣、沱茶等。  相似文献   

9.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滕瀚 《新闻世界》2012,(7):197-198
舆论监督是保证国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项权利的获得源于一代代新闻人及媒介的探索。本文以中国近代大报《申报》对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为例加以分析,通过近代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道路上的勇敢探索,探寻其对当今新闻报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欣 《新闻前哨》2011,(7):100-100
今年四月起,配合武汉市为改善投资环境所展开的治庸问责风暴,长江日报推出了《为企业家喝彩》新闻栏目,力图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的社会氛围。过去,党报企业报道由于宣传味浓、工作性强、受众面小。一向难得产生广泛影响,不少企业甚至产生了"报道疲劳"。对媒体宣传不太热衷。但《为企业家喝彩》推出后受到不同以往的反响。  相似文献   

12.
梁艳 《新闻窗》2011,(4):107-108
新闻中不可缺少人的存在,人物报道是《新疆经济报》报道的一大特色,该报常年开设有专栏"生活深处"、"道德生活"、"西部人生"等专门描写普通人情感、生活的栏目,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好评。  相似文献   

13.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0):54-54
"有病早治、没病早防"。《萧山日报》孙道荣的杂文、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从题目上明确了内容与医学无关。一篇文章,探究一种病,又无关医学,使为人熟知的"颈椎病"多了一丝神秘,文章添了一丝撩人魅力,有病没病都不妨一读。"讳病",是人的普遍心理。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受众对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经济问题自然不感兴趣,但如果报道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入手,就有可能使受众在一种情景化、形象化的状态中跟随报道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从理智到情感的过渡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10年南阳"7·24"水灾为例,探讨电视新闻报道活动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对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自然灾害民众十分关注,但由于自然灾害本身的特殊性,如果报道不好,引起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电视自然灾害新闻报道,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既要真实客观地报道,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兼顾受众心理,本着"不瞒、不压、不炒、不偏"的原则,正确地报道自然灾害,指导人们用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6.
在揭批“法轮功”的斗争中,广大新闻上作者清醒认识到,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识别伪科学,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文化领域和科普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给我们警示,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人们科学健康的思想、工作、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迷信愚昧思想与行为是科普宣传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应引起科普宣传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科普宣传至关紧要 李洪志与他宣扬的“法轮功”为什么迷惑那么多人,造成了那么多悲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国民整体的科学素质不高。…  相似文献   

17.
追求正效应、期求高效应,避免低效应、防范负效应,是新闻传媒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国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正面报道工作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促进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有些媒体受传播理念、表现手法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受众对正面报道的误读、误判,甚至有悖于传播初衷,从而影响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为此,本期《专题研究》围绕正面报道出现负效应的影响因素、新闻人的辩证思维、如何避免信息"误读"等方面,约请业内人士展开讨论,以期对同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唐秀颖 《军事记者》2012,(12):11-11
在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中,《中国军工报》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主动作为,在创造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下功夫,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宣传效果。追求创造性,实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统一政治性很强的主题性报道,往往给人这样的感觉,就是采编稿件时必须按"规定动作"行事,不能越"雷池"半步。这就造成许多主题性报道成为枯燥的宣教,从报道内容到版面形式都生硬、呆板,让人敬而远之,宣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新闻传播从业者则是文化产品的"把关人"和"传送者",他们担负着反映社会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舆论引导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根本任务。灾难新闻是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题材。”灾难报道题材可分为:“自然灾难报道和人文灾难报道”,在近些年的新闻中人文灾难事件的发生频率远多于自然灾害,如空难、海难、火灾、爆炸、恐怖暴力及其他个别意外事故的发生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新闻媒体时而与科学联盟,奋起与伪科学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时而又为伪科学担当“吹鼓手”、“轿夫”,无知地与科学抗衡。所以,对科学来说,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20多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在警示我们,新闻记者要独具慧眼,认别伪科学。一、明确科学与伪科学划界的基本原则要识别伪科学,首先要弄清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首要问题,旨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维护科学的理性精神。经过人类不懈的探索,哲学家们普遍承认科学的两条最基本的划界原则:可检验性原则和可演绎性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