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源 《文教资料》2008,(20):35-37
本文从叙述学中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叙述的可靠性.史蒂文斯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当其回避流露情感时,读者常陷入解读的误区.然而虽然史蒂文斯试图带领读者远离更多的真相,但其回忆的过程又不乏自省,部分真实情景还是得以再现.因此笔者认为他是个戴了面具的叙述者.  相似文献   

2.
阿城的<棋王>在叙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巧设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充分发挥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叙述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小说设置一系列的悬念,并获得读者的认同,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借助时间倒错使叙述复杂、完整,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5.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刀疤>中的独特叙述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特征.小说中"刀疤"故事的叙述者将相互对立的人物身份对调,隐藏了自己叛徒的身份,以英雄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而颠覆了正常的叙述视角机制,具有修辞效果.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以及叙述接受者的间接干预,小说产生强烈的反讽.  相似文献   

6.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一个没有叙述能力的巡警实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成就了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小说综合应用了多种叙述策略,"我"的叙述的实现在于小说采用了"二我差"的回忆性叙述手法,使主体叙述者完全隐藏,本色化口吻的应用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8.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热奈特的叙述理论,揭示出《呼啸山庄》独特的叙述技巧。小说采用多重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来展开故事情节,并且在各自的叙述中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小说“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新潮小说家北村的小说颇具先锋意味,提供了小说形式分析与解读的标志性文本.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盛行,使叙述者在故事内外、当下与历史、主观与客观间自由穿梭,赋予作品以无数外在悬念,有效推动叙述的展开,叙述视角的自由切换又构建了重重迷宫,无数内在悬念由此产生.二者内外交织,借以顺叙、倒叙、插叙及预叙等手法的运用,共同构筑起北村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2.
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我"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定性、双重或多重性,奥康纳短篇小说中"我"也不例外。翻译时需要分析第一人称"我"的身份和声音,才能译出隐含作者的政治意识和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第一人称叙事定位基础上,从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的"同叙述者"与"异叙述者"、"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鲁迅和郁达夫第一人称叙事文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阿拉比》是乔伊斯《都柏林人》小说集中的第三部小说,独特的叙述策略是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小说由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以及拥有两种眼光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共同叙述了一个小男孩在经历理想幻灭之后精神顿悟的故事.小说的矛盾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男孩心理之间的对比以及男孩内心世界的冲突.此外叙述时间上的时序和时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故事的矛盾.小说在这种独特的叙述策略下,在对立和冲突中凸显了主题——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杨娅珍 《文教资料》2007,(18):81-82
该文讨论的是叙述视角在《魔桶》和《我真傻》两个短篇小说中的应用。《我真傻》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生动而真实,但带有主观性和说教意味,同时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而《魔桶》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它的特点是叙述客观、有可信度,但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较内隐。通过对标题文本细致深入的阅读,该文着重比较和分析以上两种手法的优势和缺陷,以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其它文本。  相似文献   

17.
洪丽 《文教资料》2009,(21):11-12
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极具特色,本文试从傻子视角和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两方面对其进行论述.小说运用多重视角,既体现了作者的创新之处,又更好地表达了小说有关尘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徐则臣的这个短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短暂旅居期间的奇特经历,按说这种题材在我们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里并不新鲜,但读了这篇小说,我还是被徐则臣的叙述智慧所折服。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作者的化身,这很容易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但毕竟是常见的叙述模式。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结构,正是在叙述结构上的别出心裁,才巧妙地生成了这篇小说精神意蕴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普林斯、布恩等人对叙述、叙述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了约瑟夫·康德拉的《黑暗的心》。该作品的叙述角度复杂,叙述方式独特。在这部小说中,约瑟夫·康德拉采用了小说中的人物马洛,作为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使该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本文同时分析了小说中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夏洛蒂的三部第一人称小说的叙事艺术,即《教师》中叙述声音的性别政治,《简·爱》中读者与叙述者的“坦白”关系,《维莱特》中的不可靠叙述策略,指出夏洛蒂小说叙事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涵义,由此观照19世纪英国女性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