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宜于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人的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受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对自然界实施了野蛮的榨取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要真正求得良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活动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警示人们,必须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权利与环境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保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动物,人与其他自然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的劳动,在于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而且能认识自然,并能改造自然。然而,正当人类高奏征服大自然的凯歌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自己正陷入从未有过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类以征服的姿态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时,自然环境恶化,资源的匮乏等生态危机已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出了严重警告。因此人类必须关注生态伦理,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也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特殊的环保教育教材。环保教育在历史新课程中的比重显增加,历史新课标将“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即“人类中心论”。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要首先反思“人类中心论”,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一,自然就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宝库”;第二,人类永远不能,也不要尝试去征服自然;第三,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7.
人从来也没有能力脱离或征服自然而存在,人认识自身如同认识自然一样没有止境。人类初现的智慧充分体现在与自然抗衡求得生存,但到国家形成之后的人类后智慧,则更多关注人与人、国与国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应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繁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人对自然处于一种被动的适应和依赖的状态;在封建社会,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比较协调的状态;工业革命后的二三年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产力三题段士云一、生产力的定义问题谈到生产力,学者异口同声的定义是:“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的实践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自然界...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关爱人类,崇尚自然,老子确立人道自然至高无上的本然地位,大道自然包容万物惠及人类,人类自身的基础与社会构成从本质来看都是自然的,自然与人类各有不同的操守,前者有无限包容的操守,后者必须具有随顺自然的操守,老子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随顺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支配自然、违背自然和破坏自然,因此人要严守自己的自然本分与自然操守。  相似文献   

13.
羞云半遮,蓝纱轻裹,绿墨装点。经过亿万年岁月的雕琢,地球以其独特的容貌继续在太阳系中运动着,并创造出了智力极高的生物——人类。然而智慧者总喜欢以其狭隘的知识与万物之源对抗,从人类出现至21世纪,这短短的百万年间,天使的外衣被人类“改造”得惨不忍睹:绿墨变黄沙,蓝天渐灰蒙,碧水泛蓝藻……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阶梯,是科学把人类一个又一个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科学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是科学,让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成论     
文化是由自然生成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是文化生成的唯一、绝对、首要的基础。人类从自然走向文化的第一步,始于发现和利用天然的工具。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自然文化。自然文化有许多不同于成熟文化的特性:构成自然文化基质的物质材料大都直接取自自然;从功能方面讲,自然文化主要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自然文化作用于自然界的范围很小;自然文化没有给人带来严重异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在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依附和崇拜自然;利用和加强自然;征服和支配自然;警醒和反思自身行为。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警示我们,对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周人看来,天人是交感的,茫茫的苍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自然神,而且也是人类至高无上的主宰。同时认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也是互相影响的通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的地位才不断地被重视,人类的拯救也从对神的祈祷渐移为人类自身的自救。  相似文献   

19.
未来50年大预测———20世纪将是“共存”的世纪王庆华译酉星校从80年代开始,地球就出现令人不愉快的刺耳噪音。这是人类以外的生物以其强劲的实力欲征服地球的结果,也是人类我行我素所导致的结局。21世纪,人类必须具有与异种生物一起生活的意识。“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类面临与大自然尖锐对抗的社会危机。要解决这一巨大难题,不仅要诉之于其它社会实践的力量,还要发挥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一是要通过改造人的自身自然,使人更加超越自然界,更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而使人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改造身外的自然界;二是要通过发展文化及科学,使人从观念上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方式,认识和把握身外自然,从而增强人类改造身外自然界的力量。在现时,教育应当积极参与解决当代“全球问题”,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