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你现在还看《读书》吗?”当这样的话成了老读者间的寒暄,对“那时《读书》”的怀念就漫卷而来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康晓光等人撰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读书透视》,以问卷调查等为手段,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20年来大众读书生活的变迁,是一本特色鲜明、颇富理论与应用价值的出版文化研究著作,殊为难得。其“透视”媒体只有图书,范围也以北京为限,但其调查研究所得则对全国出版界有参考价值。当前的期刊调查甚为缺乏,参照书中数据对比期刊,有利于期刊策划者准确认识期刊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方式,从而使期刊策划更为理性、全面、恰切。  相似文献   

4.
项华 《视听界》2010,(1):107-108
1996年5月12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开播,为中国电视读书节目树立了一个标杆,一时间读书节目甚是红火。2004年,《读书时间》因收视率等原因遭到末位淘汰,各地开设的读书类节目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近年来,只有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河北卫视的《读书》等极少数的读书节目依然在顽强地生存着。电视读书节目真的没有生存空间吗?其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5.
在出版社当了好些年的编辑,书稿编了不少,却没有一本是自己写的,想来不觉有点心酸.于是心里就常有一分期盼,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写本像样的书来,即便不能大红大紫,也要让读者看了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你知道《安阳日报》改版、改革情况和用稿取向吗?你知道如何提高上《河南日报》的命中率吗?11月19日至21日,内黄县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了为期3天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特邀上述两家报社的新闻编辑专家到班授课,给大家解疑释惑,介绍秘方。  相似文献   

7.
江苏文化市场发达,读书人口众多。在兴建和营造江苏以至全国的读书氛围中,江苏的《书与人》和《畅销书摘》杂志,多年始终如一地贡献着自己的能量。《书与人》创刊于1993年9月,是32开本的双月刊杂志,由江苏省出版总社主办。在全国众多的读书类杂  相似文献   

8.
当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会读书。尤其是年轻同志,不可一日不读书。但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阳春三月,是读书的好季节。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求教《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同志。马仲扬说,关于读书,前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诗中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文章也做过许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个好的编辑、记者,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读书多,视野开阔,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强,写报道、改文章就得心应手。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迷失方向。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同  相似文献   

9.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10.
经常听人说散文书稿最容易编,因此散文编辑也最好当:作者寄来的都是铅印的发表稿,整理一下发稿就成了,即或不寄稿来,编辑从报刊上剪下来粘粘贴贴也就是一本。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做过多年散文书稿的编辑,往往是觉得越编越难编,因为当前散文书稿很多,编辑想不出新意,编出的书总是与别人的大同小异,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连编辑自己也觉得淡而少味。回顾多年的工作,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本散文集的质量高低,固然决定于散文书稿本身的质量好坏,但是它是不是一  相似文献   

11.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今天请各位馆长来此小聚,主要是谈读书问题。人类的文明,知识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读书。图书馆长整天接触书,有的本身就是大学问家、藏书家、品书家,所以我想由图书馆长谈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我们想通过讨论这个题目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把诸位了解到的有关当前读者需要什么书,哪些读者感兴趣的是哪一类书等信息传递到出版界,使出版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图书馆这个媒介更好地沟通,繁荣我们的出版事业。二是想通过与图书馆长的接触,探讨一下读书导向问题,也就是怎样通过我们图书馆的工作,在借书、荐书、评书的过程中帮助读者创造一种读好书的文化环境。我们将把大家的想法、愿望、呼声转达给各界。我们希望图书馆界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越快乐,创造美好生活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No.1《姿势对了,你就美了》"亚洲徒手塑形第一人"张富源,《最强大脑》挑战嘉宾,为拯救你的身材,他来了!ISBN:978-7-301-23844-8作者:张富源定价:39.00作者简介:张富源,"亚洲徒手塑形第一人",中国台湾演艺圈最受欢  相似文献   

14.
发现千里马需要伯乐。编辑工作者犹如伯乐,出好书重要的莫过于编辑的慧眼。一本书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编辑自身的水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以便能帮助作者出好书、出精品呢?笔者多年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之一就是要努力扩大知识面。 作为一个编辑,他所要接触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如果对所编辑的书稿内容所知甚少,这无疑为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会出现妄改,闹出笑话。记得有一篇稿子讲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为业余运动  相似文献   

15.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南方周末》标题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报先读题”县读者的共识。为了吸引读者,提高报纸的有效力,作为文章的眼睛——标题,是记者、编辑们精雕细刻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汤姆森基金会所编《新闻写作基础》一书中指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他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你也可以遭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作为《南方周末》的读者,常常被报中精彩的标题所吸引,不读为之不快,有鉴于此,笔者在拙文中探讨其标题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20.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它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本文拟从编辑学的角度对其编辑特色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