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是诉诸视听的具有非凡艺术感染力的独特艺术样式,电影审美接受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本文经多维度地深入讨论电影审美接受的现象与规律,最终强调了电影审美接受是电影艺术作品创造与艺术价值实现的中心环节这一重要接受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电影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部分,暴力以其炫目的形式感、震撼的节奏感成为当代电影表现的主体,而暴力美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电影暴力加以分析,指出暴力美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性和艺术化、幽默化、正义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积极、健康地开展电影批评,回顾、总结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经验,使我国21世纪的电影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于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章柏青研究员到会致辞,研讨会先后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苗棣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研究员主持。与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北…  相似文献   

4.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于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界定,电影美学的学术规范乃至学派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本土化,市场化条件下中国电影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实验电影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又明确地反对电影的美学主张,以强烈的实验性为特征发展成为电影艺术中的瑰丽奇葩.电影技术发展、媒介更新和互联网络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扩充了实验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整合了其他门类艺术的差异而发展成为新媒体实验影像.新媒体实验影像以实验电影为源头,秉承了实验电影的实验性品格,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实验性、综合性、当代性、多元性于一体,融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环境美学于一炉的多媒介综合艺术,其中实验性是其得以发生、发展、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在新传媒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电影艺术应该处于何种地位?电影艺术美学应该有什么新的走向?是依然固守传统电影美学的理念,还是顺应新的潮流获得更快的发展?电影无论是在创作层面或是在消费层面有何对策?这一系列的问题不禁会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领域的重要结合,电影发展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前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给电影的各个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发展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认知电影美学,做好相应的电影艺术创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电影的现代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涵等著的《影视美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运用当代美学的观念与思维方法,对电影电视进行了系统地综合研究,填补了我国影视美学研究和出版上的一项空白。作者认为电影电视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运动,发展到今天,它们已由一种次文化艺术形态的东西,经过艺术文化形态阶段,业已成为一种大艺术、大文化、大科学形态的  相似文献   

10.
经过鲍特、格里菲斯等的探索铺垫,美国遵照现代工业模式建立起来的电影体系快速发展,其日趋类型化的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而欧洲则利用其悠久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试图开始探索一条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美国电影不同的艺术道路,电影艺术家们在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哲学、美术及自由与荒诞等相关美学的结合交融,意欲将电影改造提升为一种可以与传统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形式。本论文试以德国1920年拍摄并上映的表现主义风格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例,以电影为中心,将其置于表现主义艺术的整体范围中,探讨其哲学、艺术、美学体现,力求表现时代背景下以综合性著称的动态影像更为丰富的意蕴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80年代初国人对电影艺术表现出的热烈与兴奋是出于久旱逢雨的心理,对电影事业的复苏的满足,那么,今天中国电影遭到的冷漠,已经是较高层次的电影美学与民族审美心理契合问题上发生的现象了。新时期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电影虽在美学思想、艺术观念、编、导、摄、演以及作品的主题、题材的拓展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作品也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但还是陷入了不景气的窘境。这其中当然有诸如电视艺术的冲击,管理体制的束缚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电影还没有形成适合于本民族审美要求,带有鲜明特性的美学品质。电影艺术创作的实践提出了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问题。如:中国电影应有什么样走向?如何确立自己的美学品质?如何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现代意识与民族传统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艺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电影与电视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等等问题。今天的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就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形成的新的影像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旨在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新媒体影像进行分类,并对这种新的电影表现形式进行美学价值探讨,从而促进新媒体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15.
引子电视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涉世未深,方兴未艾,尚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美学体系。它的理论建设、美学研究落后于创作实践,大有文章可作,并非象某些电影理论家所断言的那样——“电视剧并无美学意义可言”。美学理论来自艺术实践,它不以谁的主观意志或褒贬而转移。艺术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是僵死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索了北京电影学院教学中纪实美学风格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其发展和演变既是固有电影艺术和美学传统决定的,又不断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电影教育研究领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电视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它坚持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按电影的艺术规律拍摄,重在人物的塑造,注重导演的风格化和意境.它在制作和放映的方式与影院电影有所不同,在技术制作上和艺术审美标准上要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电视电影探索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使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8.
<正>辩证地说,倘与电影相比,电视真可谓既大于艺术,又小于艺术,既多于艺术,又少于艺术。因为,电视不但包含艺术成分,还包含着诸如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之类非艺术成分。这种纪实性内容所占比重之大,远非电影可企及。电视艺术,则专指电视屏幕上那些运用电视艺术手段与美学手  相似文献   

19.
李京芮  张颖 《今传媒》2023,(5):78-82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上甘岭》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传播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具备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立足于美学视角,根据电影艺术的特殊性,深入剖析了影片《上甘岭》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艺术元素,解析了影片的历史真实书写艺术真实之美、线性叙事表征影片结构之美、声画融合直抒音乐之美,探讨了鼓舞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美育价值,旨在挖掘电影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引导观众获得审美体验,感受红色经典带来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美学变异的背景 1.媒介环境的驱动 大众传播的结构和特点从来都对艺术行为美学特征的变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深度干预,对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动画等艺术门类的艺术效果都产生了可见的影响,尤其动画艺术更是在网络时代快速地改变与拓展着其美学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