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把《阿房宫赋》的字句讲解得比较落实一些,现在把这篇赋里面的部分句子,译成语体散文,并试作语法分析。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译文:(阿房宫)(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遮蔽了天空中的太阳。 语法分析: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明:《三辅黄图》载:“阿房宫……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覆压三百余里”的“三百余里”是数量结构作动词谓语“覆压”的宾语;“三百余里”是定语代替了偏正词组三百余里地。  相似文献   

2.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3.
追 逐Zhuī Zhú“追”与“逐”都有“追赶”、“追击”的意思。《资治通鉴·汉纪》:“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诸  相似文献   

4.
1919年 1月 18日至 6月 2 8日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 2 7个 ,与会的各国代表 10 0 0多人 ,其中全权代表 70人。中国是战胜国 ,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 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 ,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 ,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老虎克里孟梭 (1841~ 192 9年 ) ,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曾两度出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 ,在议会质询时 ,发言咄咄逼人 ,富…  相似文献   

5.
温得位 《农村教育》2005,(1):127-127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史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萘、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所以古代老百姓就有在除夕时画二神在桃木之上,悬挂于大门之外,用于驱鬼辟邪。当时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永在除夕时令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他还亲自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幅对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  相似文献   

6.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大多被封闭在小家庭中,很少有机会与同龄人交流。特别是在双休日,家长空闲时还可以带孩子外出,去公园或去爬爬山。若碰到大人没空,孩子就有可能被带到单位和大人一起加班,这时,往往孩子感到无聊,大人感到无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设计了双休日“快乐小团体”的活动方案,建议在每班成立几个  相似文献   

7.
论梁启超晚年清代学术史研究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晚年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代表作。二书相较 ,前者篇幅较少 ,言简意赅 ,是清代学术的鸟瞰图 ,侧重于“论”;后者篇幅较多 ,内容充实 ,是清代学术思想的展览馆 ,侧重于“史”。这两部书堪称是藏山传世的学术经典 ,至今仍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拓跋部为鲜卑族一支,原居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宣帝拓跋推寅为部落联盟酋长时,始离弃原住地,“南迁大泽”①(《魏书·序纪》)。至拓跋诘汾,又“南移”,历“九难八阻”,辗转至于匈奴故地。诘汾子即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力微时,并灭拓跋氏原所依附之没鹿回部,有“控弦上马二十余万”,“诸部大人,悉皆款服”,“远近肃然,莫不震慑”(《魏书》序纪》);又南向扩地至盛乐、鄂尔多斯一线,逼临塞下,为晋边患。②拓跋氏之由微而显盖由此始.不过,总的说来,那时的拓跋氏大抵仍未脱出“礼俗纯朴,刑禁疏简”,“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刑罚志》)的原始社会阶级段。至力微孙拓跋猗卢统部时(猗卢于公元三○八年“统摄三部,以为一统”,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17回写贾政带领一批清客游览大观园。他命人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  相似文献   

10.
周宏伟先生近年提出,地质时代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断陷湖延续到两晋南北朝仍然存在,即汉代“方三百里”、“周回二百余里”的“滇池”,再到两晋南北朝的“万顷池”。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地质、古地理环境分析以及考古学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直到战国中期,成都平原不可能存在“周回二百余里”的大湖泊,“滇池”在成都平原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是世界东方的大河文明之子,是以江河为视阈梳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巨匠。在《史记》中,"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阐明了山川地理大势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河灾衍溢,害中国尤甚,唯是为务",治河即治国,故《河渠书》以河为中心;"世隆则封禅","祭名山大川",故《封禅书》折射出大河文明背景下人们的山水文化心理。总之,黄河壮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司马迁,使他成为中国水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2.
论崔浩之死     
崔浩,北魏名臣,一生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在北魏统一以及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多次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太武帝时官至司徒。北魏帝王对其深为倚重。而在国史修成立石路边一事上,因为"暴国丑"惨遭杀身之祸,并祸及姻亲。这是崔浩致祸的导火索,真实原因乃北魏鲜卑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中胡汉民族之间的民族分歧导致的。崔浩作为将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的先驱者,是这种矛盾分歧下的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唐景崧开办了桂剧科班"桂林春班",其创作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是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人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学校等机构,从事桂剧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桂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桂剧演出以桂剧团为依托,多次在地方和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桂剧也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面对当代桂剧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桂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欧大任,明代顺德著名诗人,“南园后五子”的领军人物。他生活于明朝中叶文艺复古之风甚烈的时代。文章对欧大任的人生遭际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他的诗歌的成就与不足,尝试勾勒出他的诗歌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参考近年来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关鲜卑墓葬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已发掘的几处墓地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宁市陶家寨墓地M1、共和县合洛寺墓地M01--M04具有明显的鲜卑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与内蒙古东大井墓地有着渊源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推测出这些墓葬主要是与秃发鲜卑有关的遗存。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五行踪迹或显或隐,虽非难辨而意义未彰,乃因后世对其符号思维本质失察。五行作为是书精髓,于其品格改造、主旨提升莫不重要。美猴王从不在五行到皈依五行,从齐天大圣到行者,作者自号华阳洞天主人等,莫不深藏用心:治乱两可者居其所则治,失其所则乱;千载齐天功名无非改朝易代,一朝行者之位总是扶正辟邪;以暴易暴决非福音,对美猴王当束之用之。小说之锋芒,终极鹄的自非为所欲为、不欲受制外力之专制皇权莫属。  相似文献   

17.
《高丽史》一书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29次,在考察“中国”一词含义的基础上.得出高丽人“中国观”的两个特点,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同时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并分析形成高丽人这一“中国观”的原因及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同时,高丽人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称为“中国”,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学视角看,“白马”作为指代特定族群的名称,经历了汉人这一“他者”历时性想象与“民族识别”语境下国家制度性建构。究其本质,“他者”与国家对白马族群的建构,在相当程度上均是在客位视域下的主观建构。但至今,在白马藏族的自我建构中似乎仍能看到“他者”(theother)的痕迹与国家的“在场”。  相似文献   

19.
举国文化之昌盛、影响之远莫胜于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的起源有三种解释:荀庄的"诸子出于道散天下论",淮南王的"诸子出于社会需要论",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论"。通过对诸子起源的探讨,可以看出诸子思想的真实内容、特征与分歧。而荀子"务息十二子之说"和韩非、吕不韦"诸子为乱"应"主一"之说,正可以显示出先秦至秦汉思想脉流如何逐渐由"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合同是契约的一种,称作“合同契”,出现于东汉,是在“判书”形式的契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同契”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单契”适用于不同的缔约行为中,长期并行而用,直至建国后的50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合同契”在适用关系、名称、格式、款缝文字、惯用语等方面,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数年的混用期,“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最终取代了“契约”,成为最重要、最常用的协议类文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