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健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健康教育通过对健康内涵的重新诠释,确立学校体育教学新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把以身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作为健康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整体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健康体育教学与身心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了解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身心素质方面的作用,掌握其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健康体育教育的概念、内容及实施途径,认为高校体育工作应该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只重视技术培养的做法,将有利于健康的知识和锻炼方法贯穿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促进其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应将其作为解决学生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工作基石。文章解读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出其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增进学生健康为教育目标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文章尝试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发展体系和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平台系统,据此提出了增加体能训练、结合体质测评进行分层教学、增加课外锻炼学分、鼓励体育社团活动、将体育竞赛融入学校体育工作、扩充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实施途径,以期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推动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是体育理论的重要支撑,没有身体教育就不会存在学校体育,失去了学校体育身体教育也不能够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身体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源泉,身体教育需要学校体育提供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学校体育依赖于身体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二者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身体教育的复杂性不仅要适应于学校体育的纲领性发展要求,更应该体现促进健康的功能.学校体育和身体教育会越来越紧密地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健康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热门话题,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依托;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实施体育社团活动能否更好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社团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及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体质状况看,参与体育社团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机能方面呈现一定的变化;从意识行为来看大学生的健康价值观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新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第一"来自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新的主题.加强体育课程目标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方面定位,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健康第一"体育教育内容的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质状况与高校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目标",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目前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为高校切实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通过对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十年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传统的教育质量观与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的“负面”影响,以及健康教育发展观念滞后,学校体育功能被弱化是影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以及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健全的人格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体育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也是教育现实的迫切要求.对中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他们成长有着积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的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2.
浅谈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因此也必须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之路,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全民健身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今后开展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真正实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课的升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66):195-196
在高校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每个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师借助其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教育,根据其锻炼结果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得出前期结果,根据结果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改善和促进,进而激励学生科学锻炼身体,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本文针对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效果评价以及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研究,进而为高校的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高校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中,具有特殊使命。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是必然趋势,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学生的体育观念,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尽快建立高校体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需要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它不仅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良好,而且包括道德健康.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是促进和改善健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对改善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鹏 《文教资料》2013,(4):106-107,110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不论是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还是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大众要求的角度来看,健康体育教育都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作者通过分析健康体育教育的依据及特征,指出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教育的紧密联系,对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提出相关建议,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健康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阐述体育教学方法与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健康教育理念,采用适宜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高校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中,具有特殊使命。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是必然趋势,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学生的体育观念,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尽快建立高校体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质健康测评能有效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教育能维护健康,促进体能的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测评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在体质与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健康教育知识,提出了高校全面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教育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校体育教学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使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增强体质”向“增进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方面转移。对学校体育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旨在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