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及评价--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民工进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现象,为众多社会学者关注。那么,作为占上海总人口22.7%,拥有387.11万规模的受众群[1],他们的媒介接触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对媒介信息的评价如何?是否有不同于市民的信息需求?在帮助他们成为“新上海人”的过程中媒介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媒介还应该朝哪些方向去努力?这些都是本次调查试图部分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与网络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9·11事件谈起今年9月11日,美国发生的飞机撞楼爆炸恐怖袭击事件,无疑将改变21世纪初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必将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各国都将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网络安全问题。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联邦调查局查获了一批9·11恐怖分子与其同伙的来往电子邮件。恐怖分子使用公共图书馆的电脑和私人电脑上网,他们具备十分娴熟的操作技巧。这些证据表明,恐怖分子很可能借助互联网来组织实施他们的疯狂罪行。美国中央情报局信息处理中心主任约翰·瑟拉比安去年年底在…  相似文献   

3.
李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14-115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方便。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尤其是在一些网络群体事件中。面对这样一个新问题我们应如何面对?应该看到在网络事件中所蕴涵的是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4.
姜涛 《新闻记者》2001,(10):14-15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面对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重大突发性事件 ,国内的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反应迅速 ,及时、有效、准确地对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充分表明国内媒体的应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受众的信息需求,而且使全世界在第一时间也能听到中国的声音。一、反应快速 ,报道及时此次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11日20:45左右。一架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美国航空公司客机遭到劫持 ,随后撞向世贸大厦的北部塔楼。事件发生后 ,…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02年第4期“9·11”事件极大地震撼了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巨大的震撼和影响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形成的。“9·11”事件的相关消息迅即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在许多问题上的态度,这一过程充分反映出当代社会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特点。在国际国内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认真剖析“9·11”事件的新闻传播,对于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特点规律是有益的。一、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强,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9·11”事件事发突然,谁都难以料想。…  相似文献   

6.
媒介事件在农村--新华网腾桥西瓜网上求助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1年6月,一张“救瓜帖”在新华网上引发了一场营救腾桥西瓜的大行动,时间长达2个月之久,此次媒介事件的成功建构使腾桥西瓜难题及时得到解决。就事件本身早已尘埃落定,但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我国中部农村,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卷入媒介活动当中,除产生的即时效果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更为长远的影响?笔者根据在腾桥镇三次实地调研所取得的资料,从农村传播对象入手,对媒介事件如何促进农村观念现代化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邓长海 《新闻前哨》2001,(12):10-13
2001年 9月 11日,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在事件发生几秒钟内,就有媒体报道此事。之后,世界各种媒体都从不同角度作了详尽报道和跟踪报道。“9.11”事件后,一时间,无论你浏览什么新闻媒体,都会有相关的最新消息、背景资料和深度报道,让你饱览无遗。 在有关“9.11”事件的报道方面,笔者曾作过粗略的统计:2001年9月门日至10月11日,《楚天都市报》共刊发各类报道445条,其中,有消息、简讯,有背景资料,也有连续报道等等,平均每天刊发15条。《武汉晚报》共刊发各类报道398条,平均每天13条。武…  相似文献   

8.
咀嚼与反思     
公 元2001年9月11日 ,纽约世贸大厦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上空突然间升腾的烈焰和浓烟 ,犹如一颗强力信号弹 ,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世界新闻大战。美国和国际媒体如何快速反应 ?国内媒体如何迅疾报道 ?上海的受众如何接收信息 ?本期发表的一组特稿 ,真实地记录了新闻史上难以磨灭的这一页 ,从中也有一些让我们可以咀嚼和反思的东西。关于如何当总编辑 ,是新闻专业期刊上一个永恒话题。而由一位大学教授介绍一位总编辑的经验 ,还是颇为新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总编辑的“岗位成果”比他的论文更能显示其才智与实力。童兵教授的文章 ,耐人…  相似文献   

9.
展江  赵刚 《军事记者》2002,(1):13-14,27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来袭击。10月7日,美英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由此揭开了这场被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称之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的序幕。笔者之一曾在1999年出版的《战时新闻传播诸论》一书中,根据媒介的介入方式,将当代局部战争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传统孤立型。传播大国的媒介低度介入的局部战争。在此类战争中,外国媒介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主要媒介仍是广播和报纸。例如,在文盲充斥的非洲,广播至今仍是主导媒介,在80年代中期,每千人有55台收音机、1…  相似文献   

10.
1995年7月15日,上海历史将这样记录南京东路的变化:从下午2时至晚上8时,南京东路被辟为步行街,此后的每周六下午同一时间,都将是步行者的乐园。自那时以来,有百万人足音回响的步行街成了沪上海派文化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步行街的策划者黄浦区人民政府,深知其中奥妙。 什么是媒介事件?这是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社会组织为吸引新闻媒介报道并扩散自身所希望传播开去的信息而专门策划的活动。因此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点,即主动型设计和被动型传播。没有设计和传播,就没有媒介事件。因此,成功的媒介事件必须把握好三个层面,一是把握好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媒介报道的要求;二是把握好所策划的媒介事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三是把握好受众最能接受的报道时机。  相似文献   

11.
柯杨 《新闻记者》2002,(12):42-43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认为 ,传播的基本功能是 :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这些功能并非尽数体现在大众传播机构发布的每一则信息里 ,根据信息的不同主题和不同表达方式 ,它可能倾向于体现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功能。对一则信息如何处理 ,不仅仅意味着写法上的取舍 ,同时也会影响到信息承载的社会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媒介在信息表达上采用哪种方式 ,尤需慎重处理。2002年10月23日晚发生的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各媒体围绕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本文就以此次事件的报道情况为例 ,从媒介功…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07,(2):67-67
2007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将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定于2007年12月7~9日在上海举行,论题是: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四川大学舆论研究所于3月17日至18日在成都市区进行了一次“关于马加爵事件的传播学调查”,采取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并辅以随机问询,共收回调查问卷246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本次调查的结论用于判断和推论以下几个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如何成为媒介事件的?通缉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何种效应?受众如何看待通缉令中的悬赏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进行怎样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由美国牵头进行的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同时打散了拉丹领导的“基地”组织。此后,世界各地恐怖组织的活动暂时有所收敛。美国和它的盟友曾宣布自2001年秋天以来,它们在世界各地挫败了十多起阴谋,在近九十个国家逮捕了二千四百多名嫌疑犯。但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之后,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又开始频繁起来。先是2002年9月23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美国驻印尼大使馆附近,一辆载有4人的小汽车突然发生手榴弹爆炸,当场炸死1人。接着,10月2日起,美国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哲 《新闻世界》2012,(5):225-226
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不再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媒介和个人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为了生存争夺受众,受众为了信息接受媒介。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说的,尽管社会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讯息构成了这种进程并反映了这一进程,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活动如何与传播环境互动,特别是技术如何与传播行为一起影响这一互动较少关注。而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从理论来源、理论框架、理论论证三个方面对梅洛维茨媒介场景理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们如何认识"传播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话,探讨了传播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传播的意义;大学生提高传媒接受能力与传播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微博的兴起和流行,再次证明了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平台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公民有了更多空间和渠道去表达意见、发布信息。伴随媒介环境的转变,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信息传播的过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隐私与公共分享理念的冲突,虚假信息损害名誉权等,如何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中更有效地实现对人格权的保护?新的媒介环境下,人格权在网络传播受侵害案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目前微博上对于保护人格权的措施如何?我们作为这场变革中的一员,又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