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育世界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为根本性的任务。教育研究必须究问诸如教育回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教育脱离生活世界带来了什么后果,教育和生活是否等同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意义基础和价值源泉,但它也是"无真理的现实",有待超越。科学教育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化内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把生活世界提到首位不仅是走出科学危机的哲学观念,也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此,科学教育的改革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场景,探究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越出科学的边界,探究非科学的问题,还原科学家的人性。  相似文献   

3.
欧洲危机问题是晚年胡塞尔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这种危机并不是现实的政治危机,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理论危机。它的根源在于近代科学对自然的数学化而产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胡塞尔认为:这种科学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起到破坏作用,其最大的恶果是造成了对生活世界的遗忘。科学世界不过是为生活世界量身定制的一件“理念的外衣”,但是现在却把这件外衣当作生活世界本身。生活世界是科学的基础,基础被遗忘了,科学也就陷入危机之中,这也是欧洲一切危机的总根源。所以克服危机的出路在于:返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教育生活与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初起,教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日益趋向科学,成为“教育科学”,而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学”逐渐消失。但是教育科学所导致的教育生活与人的失落,以及教育科学自身的三种危机:知识论的危机、分而不合的危机、意识形态的危机,却使教育学的出现成为必要。同时,无论是失落,还是危机,根本上都是忽视了本真的教育生活,所以,本真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现代人的两个生长家园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①生长,要有生长的家园。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正如胡塞尔所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②科学理论所描述的逻辑上客观有效的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城,因此,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积物。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诸般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理…  相似文献   

6.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7.
刘德兵 《教师》2014,(20):19-20
当前教育界纷纷引入“生活世界”概念,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走向生活世界。但在“生活世界”具体内涵理解上的混乱直接导致行为上的无序。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前提。但科学的过度发展却导致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僭越和遗忘,最终背离了生活世界,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物化”和异化。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全面回归“生活世界”的三大层次。  相似文献   

8.
教育、语言与生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原本在生活中,教育自从借助书面语言而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以来,逐步因离开生活而带来危机,返回生活世界是当代教育变新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教育返回何种生活却成为问题,只有将“生活世界”理解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两种运作方式,只有将“语言”合理地植入生活世界中,才算是没有亏待“生活世界”的价值,才能可能摆正教育与生活以及教育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师知识首先不是真理,而是友好相处的观念。哲学家与教师的对话即是他们的“友好相处”。齐美尔“边界”理论认为,时间即是现在的时间量,空间是一种集学习、劳动与生活于一体的主体生存结构。因此,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师劳动与生活的生命体验现场。鲍德里亚声称,在“拟象”时代。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正在消解、传递与制造意义,同时也在消磨人的主体性,出现了人的信仰迷惘、人格扭曲和主体丧失。顺应与同化可能是教师的合理选择。德里这解构主义对逻格斯中心主义充满怀疑,它使我们发现崇尚中心化宏大叙事、追捧时尚、脱离生活等教育话语问题。海德格尔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引发了我们对“教育中是否有人”及“如何有人”等问题的思考。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批判了人性决定论。由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人就是自由”的本质。波普尔重新思考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由此引发教师们“教什么”及“如何教”等教育学问题。胡塞尔启发我们,现代教育危机源于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这不仅导致了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危机。所以,他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在当下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爱这一永恒话题,正义与非正义是教育爱的判断依据,公正、补偿与差异是教育爱的普适原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专家呼吁基础教育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相融合。当幼儿教育应该“崇尚天性。回归自然”的观点得到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广泛认同后,该如何做,便成为从观念到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探讨的是将“教育回归生活”落实到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的发源处.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近代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科学技术和所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异化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理论关照下的生命教育主张教育要走进“生活世界”,建立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构建充满温情的教育生活世界和倡导教师要使用生活化的温馨评语。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的倡导表达了一种走向教育生活世界的立场,学校作为教育发生的第一现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也被“授权”成为研究的主体,具有了说话的权力,并有可能形成带有教师自身生活烙印的“个人化教育理论”。校本教研的倡导有可能导致教育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育的人文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洁 《江苏高教》1997,(5):3-7,40
科学教育的人文观照鲁洁一、时代的主题:科学与人文之融合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生活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将不断地扩大和加深这种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使物质财富得到巨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遗忘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科学教育要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才能使自身获得人文维度的意义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科学教育现状,指出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结构、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和加强面向生活的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实践源于对自身合理性的认识论反思,是科学内在秩序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科学教育符合科学实践的认识论逻辑,并在科学与生活交织的文化场域中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然而,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假设衍生出内涵迥异的认识论范式,致使科学教育形成差异性的发展路径和异化形态,表现为“机械—还原”论造成科学教育的无人危机,“形式—符合”论形成科学教育的真理强权,“有机—连贯”论导致科学教育生命观的泛化,“语境—实践”论易使科学教育陷入多元化的虚无。实际上,科学产生于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充盈着人性价值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性文化”。文化场域中科学教育的价值规律和实现机制遵循人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路径上,以彰显人的文化生命价值为导向确立教育目标,融合科学文化的“真、善、美”选择教育内容,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开展教育实践,基于科学文化自觉施以教育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之人的塑造和养成。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定性出发,基于人与知识文化关系,抽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科学生活世界与教育生活世界,并论述了教育生活世界具有难以察觉的虚拟性或者说模拟性、充满浓厚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观意味的符号、情感性与容错性的管理或控制、一定程度的时空隔离四个显著特征,最后拷问学校教育会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8.
李森  王银飞 《早期教育》2006,(3):I0002-I0002
以往的课程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科学世界,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现代课程观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就是因为生活世界的被剥离、被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个体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局限性 ,在生活世界中 ,人们仅凭经验、常识、传统、习俗、戒律而生存 ,因此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批判和超越 ,使自身走出“无真理的现实”阴影。科学教育能够使人超越生活世界 ,特别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但是科学教育在超越生活世界的同时隐含着疏远生活世界的可能。这在现实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有非常明显的症状。为此 ,需要思考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提升和超越  人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 ,既包括内含着昨天的现实的生活 ,也包括潜隐着明天的可能生活 ,既包括日常生活 ,也包括职…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进步已经逐渐使我们能够合理地理解外部世界了。这个所谓的“外部世界”事实上包括一切东西,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但是,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只不过使得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外部世界中还有着人类未知的事物,还有着人的理性尚未理解的事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是生活在一个“开放”世界中的。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往往遗忘这样一种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