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于唐代的中外贸易频繁,胡商积聚财富的能力使唐人惊叹不已,更被作为异域形象写进唐传奇中,并被赋予传奇的色彩。唐传奇中强调胡商的识宝能力,所识的宝物中外皆有,在这些宝物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以及唐人对商业伦理的独到理解。唐传奇中对胡商的描写充满了唐人对异域的理解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说,世情小说都迥异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社会的发展赋予世情小说不少新的内涵,甚至出现一些雅俗共赏的完美之作,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雅俗整合的现代转型。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本文将通过对世情小说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类小说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它们各自在艺术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由人到神的个人形象发展变化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其一是在西晋时期,陈寿所编纂《三国志》中的历史人物的本来形象;其二为汇集了唐宋元明时期的传奇、话本、说书、杂剧,在元末明初成稿的《三国演义》中的“神化”形象。诸葛亮历史形象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诸葛亮由人到神形象变化过程的梳理以及原因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历史人物形象发展变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莫言《蛙》中塑造了一个复杂多义的乡村女医生形象姑姑。她的传奇人生演绎着一部历时六十年的中国民间生育史。根据其历时性的经历和反差型的人格,我们可以从蛙、娃、娲三个阶段分析她身上人性、魔性和神性的特点,并由此引发我们对于她身上承载着的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因为继承魏晋时期的神怪因素,创作出的人物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所以传奇中的胡僧具有神化、妖魔化的倾向,更揭示了文化融合过程中中土对异域的排斥,从而在题材和形象上使胡僧的妖魔化表现为狐化、猿化、虎化;胡僧的神化由法术展现出来。这种特定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唐人对异域的集体想象,而胡僧形象的中土化更表现了中外交流背景下异域与中土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奇葩之一,与《诗经》、《楚辞》等对仗工整、韵律明显的"韵文"相较,它属于"无韵之文"。从内容上说,先秦散文因更多记录历史故事,阐述历史哲理,刻画性格鲜明历史人物而被形象地称为"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中记载了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散文的独特之处,也是亮点所在。本文对先秦散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并对其对后世文学的重要意义做了阐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唐人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无论是在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在叙事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令后世倾倒的艺术成就。但学术界对唐人传奇的研究却是很晚近的事情,而对于唐人传奇渊源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则长期以来未见显著的突破,基本认识还停留在鲁迅先生的论断上。鲁迅先生曾于其《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中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中拟亲属称谓文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亲属称谓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人称指示功能,还能鲜明地体现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特征和人的精神风貌。《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其中最典型的拟亲属称谓就是“哥哥”一词,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宗法社会的特征和北宋特定历史时期的市民俗文化风貌,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相似文献   

9.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一是从中晚唐传奇小说创作的题材看,现实社会任侠风气中的豪侠故事往往成为传奇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而表现突出的便是藩镇与剑侠、侠盗、刺客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传奇小说表现的主人公形象看,中晚唐传奇小说中的主人公中增添了许多本领特异的侠客,尤以女侠居多,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侠风使然。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以其犀利的笔锋揭示在封建社会中被扭曲了的女性,她的《流言》、《传奇》两部作品通过揭示女性心灵充满卑劣、愚昧、丑陋、变态的形象,来表达对封建专制社会的否定,她不依不饶的揭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探究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因。  相似文献   

11.
罗勇 《保山学院学报》2014,(3):54-59,85
论述明以前云南永昌地区的诸葛武侯遗迹和庙宇。从诸葛武侯南征史实、传说和遗迹的产生,永昌地区的遗迹、传说和武侯祠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明代永昌地区的武侯遗迹、传说和庙宇的出现,是明朝统一永昌地区后,当地民众与明朝统治者相互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唐前小人传说集中出现在晋代,其作为一种先兆妖异被解释。伴随着对外视域的扩大,小人国成了外域博物传说惯常话题。唐代后海外小人传闻,作为仙话化的彼岸世界异于尘世的重要例证,渲染了异国风光的诡异奇谲。小人及小人国传说,借助于民间造伪,一些出土实物,又较多地传扬于明代隆庆年间。其往往同佛经置于一处,仍带有外域文化传播的鲜明遗痕,还体现了古人的华夷之辨。  相似文献   

13.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它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唐代侠风炽盛,任侠使气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进而上升为唐代士人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唐一代咏侠诗创作空前繁荣,侠的形象在诗歌、小说中大量出现。这时,侠就具有了一种符合象征意义,它本质上是唐代士人主体意识的张扬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现代抗日人物和抗日组织为研究线索,对现代抗日斗争与南少林的关系进行探研,认为:一些民间南少林武术传人或南少林组织将南少林武术的技击和精神价值运用于抗日斗争之中,不仅直接打击了日寇,而且振奋了民族士气.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十九路军抗日大刀队在淞沪抗战中威震日寇所使用的刀法直接或间接源自南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15.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6.
范伯群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在2000年和200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两部文学史著作。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一方面在编写体例、观点论述和文学现象的成因上均加强了史识整合,论述更加严谨和清晰;另一方面在作品细读、资料征引和图像配备上显得更加完备和细致,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度和感性色彩。这一所谓的通俗文学研究"二期工程"显示了在通俗文学研究上走向纵深、精益求精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建构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比翼双飞"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失落的文明”是Discovery频道最受欢迎的系列节目之一。这一系列节目以考古为题材,抓住人类文明史上几个重要的谜一样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进行探寻,趣味横生。它不仅能够让人领略叹为观止的奇迹遗存,也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让观众了解了人们为解开秘密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失落的文明”不仅题材吸引人,它采用的故事化包装和设置悬念等叙事技巧,同样也是其能够受欢迎的原因。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借用叙事学理论对其特色进行浅略分析,以期对同类节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冰心的散文和她的为人一样,在文学的消费市场上有着很好的人缘.表面上看这和大众媒体的传播有关,但进一步追问,我们则会发现冰心散文极得人缘的原因,与她对二十世纪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和读者的深思熟虑紧密相关.冰心散文的优点由此而来,不足也与此不无干系,优雅中的一份媚俗,这是值得让人感慨的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发展理论和文化自觉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入奥”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中国武术追求“体育化”和“竞技化”的发展,导致了“神秘”的中国武术由于单一化的“体育目标”追求而变得直白和裸露,缺少了文化的神秘性.进而对于中国武术未来发展提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武术发展的“中国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影响体育发展的几种社会思潮进行分析,认为: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尚武精神,民主与科学思想确立了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国粹文化思想使武术走进课堂,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延续;实用主义思想使体育具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功能,使体育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新生活运动使体育朝着大众化、普及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民国时期的这几种社会思潮历史背景各异,对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它们促使我国现代体育在特殊时期完成了巨大的历史演变,其发展规律对当代体育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