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组派是一个以"改组国民党"为号召的反蒋的政治派别,存在于1928年至1932年初,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其上层领导人是以汪精卫、陈公博为代表的一批投机政客,改组的口号在他们手中,不过是一个同当权的蒋介石集团争夺权势的工具.改组派一方面提出"改组国民党"的若干主张,迎合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些愿望,曾骗得一大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在东南沿江沿海地方造成一个颇大的、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为中心内容的改良主  相似文献   

2.
吴稚晖退出西山会议,没有在1925年走上与共产党彻底分裂之路,原因很复杂。本文认为直接原因可能与西山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倒汪"有关。和汪精卫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且一向维护汪精卫的吴稚晖,是不可能与西山会议派在"倒汪"的意见上达成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陶希圣曾与郭沫若并称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最早的两位大师”;然而。由于陶希圣在1940年代之后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对于陶希圣早期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不小的偏差。本文通过对陶希圣传记资料和思想论述的详实分析,清楚地表明:1920年代末30年代初陶希圣的史学和革命理论其实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的立场。陶希圣所要着力反对的,恰恰是国民党当权派因清共而脱离民众、丧失革命精神的官僚化的腐败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孙中山和改组派改组国民党进行了比较。两次改组都是国民党在困境中的自救活动。孙中山着重于把党建设成改造国家之势力,并形成了以之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改组派侧重于国民党自身内务建设,却犯了头痛医头的形而上学主义错误,终于使改组国民党成为泡影。作者指出,国民党相继两次改组表明中国国民党是个复杂、软弱、动摇的中国社会政治集团,改组派的不切实际及其自身局限,注定其拯救和复兴国民党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1928年,国民党在形式上已经取得全国政权,但是自身却面临严重腐化的危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以陈公博和《革命评论》作者群为中心的党内激进"左派"为恢复国民党"一大"的改组精神,从阶级成分、组织与训练、人才选拔机制等几方面重新阐释了国民党的"以党治国"论。"左派"的党治理论援引唯物论和阶级论的视角,讨论国民党的群众基础问题,重视党内民主,试图通过"民主化"和"青年化"来解决国民党的腐化问题。研究"左派"的党治理论,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国民党在建立"党治"国家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6.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国民党右派人物吴稚晖起了特殊作用。他给共产党罗织“罪名”,为国民党新右派“清党”提供依据,并为政变的发动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蒋、汪结盟、宁汉合流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稚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充当了阴谋家的角色,他是政变的祸首、元凶之一。  相似文献   

7.
推行商民运动,是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在国民革命新形势下开展的民众运动中的内容之一。但商民运动的兴起与整个民众运动的开展并非同步进行,而是相对滞后。国民党起初之所以对商民运动不重视,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20年代以前中国资本家阶级对政治运动漠不关心,在政治斗争中没有产生作用和影响,而是由于国民党自身对中国商人阶层的地位与影响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存在着某些偏见。随着民众运动的逐步进行和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内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动员广大商人,特别是动员中小商人支持和参加革命的重要性。这一认识在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比较集中的反映,并直接促使商民运动在此后获得比较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济南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一次严重挑衅。惨案发生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国民党中央对这一民众运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支持、领导到限制、禁止的转变历程。国民党支持该运动的目的在于利用"民气",当其追求的政治目的实现后,民众运动的被抛弃势成必然。尽管国民党对抵货运动的禁止深受世人诟病,然此举亦有值得同情与理解之处。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27-29,114
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陈独秀在大革命前和大革命中的革命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从开始的不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到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开始的不同意与国民党合作到同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从坚持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到选择党内合作。贯穿其中的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党-国"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党-国"理论由"立党救国"、"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等三个历史和逻辑紧密相联的部分组成."立党救国"表明中国近代的政党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以党建国"反映出孙中山学外国、建我党,以我党、建我国,先党后国,党国同构的的政治思维."以党治国"无论在理论说明还是在制度设计上,尽管总有些改变,但在"革命"时期,革命党独占政权,党员独有或先有政治权利的本质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蒙学读本向近代教科书转变的过程发生在晚清。一般公认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蒙学课本》三编,还有1898年无锡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创办者编就的《蒙学课本》,是中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新学堂和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促进了教科书的诞生。文明书局20世纪初推出的一套“蒙学教科书”,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按照学制规程来编辑课文,不论是规模的健全还是编辑的规范性,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6.
突然发生的苏报案,使革命党人要面对安与危、生与死、留与逃的选择。由于个人气质、社会阅历、文化素养、社会背景的差异,章太炎、邹容、吴稚晖、陈范等人的表现很不一样。有的因官场有奥援,未被逮捕,亦未逃遁;有的自料大难临头,一走了之;有的能逃不逃,挺身就逮;有的激于义气,去而复返,慷慨入狱。英雄人物也是常人,章太炎怕独自承担罪名,简招邹容投案,审讯时又指使他人供出吴稚晖;邹容在法庭上为争取轻判表示已经放弃革命主张。一场大案展开的也是一幅世态人情图。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注音识字语文教育政策有语言文字研究的成果作理论基础;有清末切音字运动和日本使用假名注音识字的经验作历史依据;有同时期王璞和晏阳初等领导的研究机构注音识字的实验作现实参照;有吴稚晖这个语文政策的制定者想通过注音识字来普及教育的想法作价值取向;有国民党政府开展识字运动以巩固其统治的党纪政纲作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8.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19.
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带领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在艰难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党内民主理论,以"民主的集中制"最为显著,同时涉及到党内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列宁的党内民主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及前途。瞿秋白在研究中国革命及社会各阶级特征的基础上,不仅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夺取统一战线领导权,还阐明了无产阶级应如何获取领导权及其在统一战线中应采取的策略原则。与同一时期党的其他领导人相比,瞿秋白的统一战线领导权思想是比较正确和先进的,他的这一思想既对国民革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