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精心选稿,要使时事新闻好看、出彩、有看点和卖点,就需要在选稿上狠下功夫,从我们编辑时事新闻的体会来看,要选好稿件,必须要对当天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编版前胸有成竹。可通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及互联网,事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有影响的事件进行预览,筛选出重要的新闻,加以归纳整理,然后列出目录,再根据这些目录去收稿子,这样做的好处不易遗漏重要新闻。如新华社电稿太少,选择余地太小的时候,也可适当从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2.
<正>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待编稿库”,在党的生日那天正式运行了,这是新华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新闻界同行关注的有借鉴意义的事情,它标志着继“电脑代笔”之后、新闻采编的第二次技术变革拉开了序幕。 所谓“待编稿库”,说得更明确一点,  相似文献   

3.
余彬 《新闻前哨》2014,(2):55-55
作为一名都市报时事编辑,每天过目10万字以上,有新华社电讯、有新浪腾讯搜狐网易门户网站新闻、有全国几十家晚报都市报交流未见报稿.等等。文本中常有一些错误或不当的表述,反复出现.改不胜改。现挑一批出来,校正如下。  相似文献   

4.
薛凯 《新闻与写作》2001,(10):21-22
在《半月谈》上刊登的,由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帅政和盂晖采写的报道《张平:为人民而歌》,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评为新华社的部级好稿。张平评价说.《半月谈》的这篇槁件是对他创作历程的最全面、最恰当的论述。 这篇报道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选题准,抓住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当时,反腐电影《生死抉择》轰动了大江南北,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平的小说《抉择》。人们痛恨腐败,关心反腐败,而张平的小说正好传达了他们的心声,因此。张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共产党诞辰82周年的这一天,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待编稿库正式投入了运行。在6月30日举行的待编稿库正式运行电视电话会议上,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讲了话。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代表社党组宣布正式运行多媒体数据库待编稿库的决定。新华社副总编辑马胜荣同志代表验收小组宣读待编稿库正式运行验收报告。  相似文献   

6.
<正> 一、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项目背景 新华社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承担着对内对外新闻服务的重要任务,多媒体待编稿库是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对内服务的核心,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采写稿件的总集合。这些稿件通过总社各专业编辑系统、各社办报刊编辑系统、分社编辑系统、各种移动发稿系统以及公众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等采写、传递、存储到多媒体待编稿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及待编稿库的投入使用,是全面运用新技术手段来达到各项资源的整合,增强新华社的整体影响力.待编稿库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用,今年7月1日起进入到了使用的新阶段.它对新华社一系列的影响和调整将凸显出来. 作为促进新华社发展的新的生产力要素,待编稿库将引发8个方面的转变,撬动8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3月14日发生的拉萨暴力事件是由达赖集团精心预谋策划并一手挑起的一场重大政治风波。在紧接而来的复杂舆论斗争中,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及对外宣传主力军,牢牢掌控信息发布、澄清事实的主动权,使拉萨事件外宣成为揭穿达赖伪装的一次成功战役。先声夺人,打破常规掌握舆论主动权3月14日下午5时15分,新华社以快讯形式对外率先公布拉萨事件。外电迅速作出反应,西方主要通讯社立即中断正常发稿,以急稿或快讯转  相似文献   

9.
《西安出了一起查垮了企业的“检查事件”》稿(见4月22日《新华社新闻稿》)播发后,人民日报经济版以头条位置刊出。题目改为: 眉题:查!查!先后检查870天正题:西安饮食机械厂被检查组查垮副题:企业改革受阻生产下降职工收入减少这个题目把这起“检查组事件”的要害揭示无遗。这起事件引起舆论界的重视不无道理。显而易见,这样的检查对正常生产是极大的干扰。被检查的西安饮食机械厂过去几乎是个年年亏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25日,多日未在公开场合露面的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来访的丹麦首相施吕特。这个为人瞩目的事件,将驻京的中外记者纷纷吸引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新华社记者一俟会见结束,便迅速回到设在广西厅的新华社临时办公室。在这里,通过一部新安装上的电脑移动发稿中心,一条重要的英文消息稿在“嘀嘀哒哒”的紧张节奏中写  相似文献   

11.
国际新闻稿的采写与报道,在我国有一个完整和强大的系统,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提供大量的新闻稿件。作为省市级的报社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能派记者赴国外直接去采访,自己动手去写出第一手的新闻。另外有许多国际事件涉及敏感问题,为保持统一的宣传口径,也需要用新华社的稿子。由于诸多因素,时事编辑的创作空间确实有限,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新华社所发的大量稿件中,挑选所需稿件进行删减,组合成版面,不能像其它版面的编辑那样有自己写成的作品,或按构思的版面内容要求,可大胆地修改来稿。时事编辑抱怨这项工作没有创作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历来提倡新闻通讯应具备生动、真切、感人几个要素,尤其是写人物和写事件性的报道,更要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才能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我认为,三月三十一日新华社播发记者李尚志采写的《“问乡亲们好”》这篇通讯(见附稿),就达到了这个境界。全篇通讯没有空话,没有说教,都是现场情景如实的  相似文献   

13.
《金华日报》星期六为周末版,其中第七版是《瞭望台》专版。国际事态瞬间万变,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件在世界各地发生。作为国际专版,不可能把一周内所有新闻容纳进版面,这就要抓住影响最大、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新闻做文章。除报道事件本身外,还应对事件的起因和历史背景作深入剖析,让读者对国际上的重大事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透视稿新华社有时也发,但由于《瞭望台》专版固定在星期六,新华社发稿未必就那么凑巧,这就逼着你非自己动手写不可。去年11月初,印度维。普·辛格总理辞职,谁能出任该国总理成为各国人民关心的新闻。那几天,我一直在翻阅《参考消息》、  相似文献   

14.
<正>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及待编稿库的投入使用,是全面运用新技木手段来达到各项资源的整合,增强新华社的整体影响力。待编稿库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用,今年7月1日起进入到了使用的新阶段。它对新华社一系列的影响和调整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时事编辑每日选发新华社电稿时,会遇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电稿资讯丰富,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多得选不胜选;即便想选发某一新闻价值较突出的热点、焦点新闻,同一事件、题材的电稿也往往是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文稿处理中的服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琪 《出版科学》2007,15(4):35-37,40
为作者服务是编辑处理文稿的重要行为准则.来稿复审后,以采用稿、退修稿和不用稿三种形式分流.对于采用稿,编辑要用"心"去品味,绞尽脑汁去琢,使文章更精美,以满足作者早出精品的迫切愿望.对于退修稿,编辑要想作者之所想,急作者之所急,尽自身之所能,以谋其完善.对于不用稿,编辑要公正无私,使作者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17.
说长道短     
货比三家荣氏海外亲属约200人在6月中旬联袂来京,邓小平在6月18日会见荣氏亲属回国观光国,新华社对内对外,以及中国新闻社当天都发了稿。对比一下这三条稿的长短,对改进我们的新闻报道不无裨益。新华社国内稿和对外稿在导语中都突出了邓小平肯定荣氏家属对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贡献。国内稿在导语的写作上略嫌松散,但从对国内报道的角度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对外稿也从这个角  相似文献   

18.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可以说大多数地市报还只有四个版,一般都是一版要闻,二版综合新闻,三版专刊副刊,四版时事。这个时事版是个包罗万象的,既包括国内新闻,也包括国际新闻,既包括体育新闻,也包括科技新闻。也就是说凡新华社的电讯稿都包容在这个版内。 近年来,不少地市报纷纷扩版,有的扩为八版,有的十二个版。以前那个包罗万象的时事版来了个分身术。一种分法是国内新闻版、国际新闻版都自立门户,有的还设立了国际副刊版。另一种分法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的内容进行稿件分流,如经济、科教、文化、体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电讯稿都和地方稿…  相似文献   

20.
编稿"五步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可见,不讲究编稿技巧往往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其实,编稿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笔者以为,应按以下五个步骤去编每篇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