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家园》进行解析,着重阐释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新历史主义的"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和"协和"(negotiation)过程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学界在新历史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旧历史主义简单的被理解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新历史主义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理论源认识不一等。本文主要从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的理论分野来分析新旧两种历史观;疏理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在理论渊源上的关系;另外,力图从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角度对建国后文革文学的研究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出发,具体分析这些作品的意象、情节、人物、背景这几个要素,解读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特点,并总结出了苏童小说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苏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新历史主义小说,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之间存在或明晰或隐晦的关系,也许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之所以称其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就在于这些小说体现出的一种颓败的历史意识,以及在这种历史的颓败中所凸显出的人类个体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意识中体现出的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爱尔兰小说家弗兰克·奥康纳的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为文学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新历史主义文本阐释模式的重要特征"颠覆与抑制"、"振摆原则"和"逸闻主义",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模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文本与历史的相关性,关注琐碎、不为人知的"小历史"背后所体现的史诗性。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在虚构的文本中展示不同时期女性的命运故事,将小说叙事空间从北京扩展到旧金山,在时空转变中完成了对中国女性隐忍不屈个性的歌颂。作品体现新历史主义学者所倡导的理论主张,因此可以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出被淹没的华裔群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所谓的"新写实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新革命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兴起,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特定的批判传统的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此相应,作为文化研究的90年代以来对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样如此,但是它们在对传统的正统的意识形态进行解构的同时,忽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所承诺的公平、正义、平等、解放这些当下无法回避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理论阐释与文本剖析两方面验证新历史主义与女性主义间的联系,并借此探讨了中国女性作家在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历史”的认识和重构上的一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与限制,原有的写史模式要求书写历史要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观照生活、构架情节。新时期以来,尤其在小说领域里,一批继起的作家迫切希望寻找一个叙说历史的新思想,新历史主义小说应运而生。新历史主义小说对历史母题的解构,集体性显现出非常鲜明的“悖论束”,如历史的可能的真实,意义的在场与缺席,历史的空间化等修论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自八十年代初期始,“新历史主义批评”这一文学研究方法就开始流行于文学研究领域.它的倡导者不赞成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并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脱身于“新批评”和即之而后的“解构主义”的一种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者在分析作品时不是割裂历史背景,而是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兼顾以后的文学阐释与评价.这并非是倒退到早期的文学研究.早期的文学研究与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和实践大不相同.前者运用的是政治标准和知识标准来评价作品,并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来评论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多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很少有人提及其幽默讽刺小说。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文章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将坡放回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探讨其幽默讽刺小说的创作成因,认为坡创作幽默讽刺小说是出于对其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不满和独特的文艺观不被时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粒麦种》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开创了非洲新兴文学的先河。从新历史主义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探讨作品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及新历史主义叙事,进而揭示小说的独特之处及作家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多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很少有人提及其幽默讽刺小说。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文章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将坡放回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探讨其幽默讽刺小说的创作成因,认为坡创作幽默讽刺小说是出于对其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不满和独特的文艺观不被时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14.
王浩 《海外英语》2013,(13):196-199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在"篡改"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基础上创作了《杰克·迈格斯》。该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比分析这两个文本,运用新历史主义文论,结合后殖民主义语境,来探讨后者的深层政治隐喻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作家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历史进行重新陈述和再度书写,颠覆了传统历史书写的特定价值和叙事方式。苏童就是这批作家中的一位。其新历史主义小说代表作《我的帝王生涯》以民间化的历史观、先锋性的创作技巧,将对"人性"的关照寓于先锋品格之下,鲜明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7.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之间关于友情的背叛、人性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的小写化","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方面来解读《追风筝的人》,认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阿富汗社会,关注小说文本里包含的新历史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历史小说相比较,受西方新历史主义影响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历史观、主体意识、人物形象、价值立场方面表现出十分迥异的一面,一度给文坛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但是,缺乏理性制约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很快陷入困境。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困境体现为:历史真实陷入虚无主义、作家主体意识缺失、人物边缘化、民间价值立场凸显。困境引起转型,新历史主义小说家在发现受西方新历史主义影响的创作存在不足之后,重新向本土寻找并发现精神和现象的真实,以建构有中国灵魂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将文学与历史的壁垒打通,历史文本化的问题便随之出现。历史文本化对中国当代文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当代文艺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如影视媒介中的历史文本被商品经济异化、历史著作写作中的"越界"的书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盛行、历史和文学著作评判标准的变化等。它们对当代文艺的发展利弊兼具,需要文艺工作者仔细分析并从正面加以积极地引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的热潮开始在中国文坛兴起。李洱的《花腔》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将历史的真相放置于虚构的历史阐释当中。《花腔》是一个"真"的故事,为了将读者引入"真"的陷阱,作者专门设置了两套语码系统去架构"真"的叙述。故事是在尊重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历史虚构与想象生成的产物。在真实与虚构迭生的迷宫中,我们应该抬头看看迷宫之外的世界,去探索历史真相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