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推进期刊顺利出版的关键环节.正确对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做好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简要阐述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针对高校学术期刊作者群体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专家教授作者、与研究生作者以及退修稿作者的沟通现状,提出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有效沟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并根据中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理论,建构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即编辑与作者的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并剖析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心理契约违背的表现、原因及后果,从编辑和作者两方面分别阐述了促进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心理契约履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增强为作者服务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琳  王跃军  王秦玲 《编辑学报》2014,26(2):175-177
服务意识是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也是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部分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已经日渐淡化。本文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阐明由此带来的后果,同时呼吁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增强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景华 《出版科学》2013,21(4):42-44
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会出现编辑与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给编辑工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文章研究在编辑过程中存在的编辑与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表现、原因及危害,提出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使编辑和作者的信息服从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科技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作者在分析学术期刊特性的基础上.从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伯乐意识、编辑的学者化、编辑的主体性及选题策划意识方面.阐述了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的品牌战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学术期刊的品牌之路在于编辑培养、作者队伍建设、审稿专家数据库建立、办刊特色、引文等方面 ,论文作者结合其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编辑实践经验 ,对上述品牌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可供学术期刊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作者立体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保证学术期刊优秀稿源的稳定性,提出了学术期刊作者点、线、面的立体培养策略:从提高编辑自身修养出发,为广大作者提供全方位的编辑服务,选取具潜力的作者进行重点培养,以保证期刊稳定的优秀作者群,提高其优秀稿件的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频繁出现学术不端问题,其中学术期刊是学术失信的高发领域,作者缺乏诚信固然是产生学术不端的种子,作为学术期刊诚信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的编辑也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为净化学术环境,本文从分析稿件处理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入手,提出加强编辑道德教育、签订诚信责任书、规范审稿流程、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抽查和审查、建立编辑成长的良好机制等净化学术期刊编辑行为的措施,系统地防范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学术期刊编辑成为真正的科学“守门人”。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和谐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编辑贴近作者,与作者建立一种相互依靠、共同进步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编辑与作者共同努力,做好思想认识、沟通交流和文章修改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海波 《编辑学报》2011,23(2):103-104
分析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常见的认识误区,分析其原因及危害。认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通过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加强对作者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重视引文的规范著录,加强与作者的沟通等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1.
张琳  刘晓涵 《编辑学报》2017,29(1):17-19
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的效果决定了稿件的下一环节是否顺利以及作者对期刊的好感度.在与作者沟通的前后,如果可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准备度类型,并因人制宜地换位思考,将有助于沟通效率的提高及日常编辑工作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2.
从作者指南入手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友好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期刊以学术友好的方式提供学术出版,是其服务于学术界的根本要求。探求学者们的需要并及时作出反应是科技期刊贯彻学术友好理念最基本的步骤。为了实现学术友好,就应当在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友好的意识:从详细的写作指导、方便使用的投稿系统、严谨的同行评议、照顾阅读流畅的版式、以读者容易正确理解为目的的简洁文风等都应显示友好。作为科技期刊与学者们交流的窗口,作者指南是科技期刊根据学者们的需求所作的反应的一种表达,因此,从作者指南入手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友好度是实现友好理念的有力措施。本文阐明作者指南的获取、形式和内容,解读作者指南需要涵盖的各个方面,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友好度。  相似文献   

13.
陈小华 《编辑学报》2014,26(1):22-24
随着学术期刊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推进,刊载的论文不断被相关专家研读,发布的成果反复接受同行的验证,一些论文的作者也因此被当作某个学科或行业的人才被发现。学术期刊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通过同行评议,编辑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作者的科研成果被转化成生产力,作者与读者的学术争鸣,给研读者以思想启迪、学术熏陶、写作参考等方式,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嵘  朱丽萍 《编辑学报》2013,25(1):10-12
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对作者与审稿人的学术交流与沟通重视不够.由于“评议偏倚”在同行评议中的现实存在,作者往往有着强烈的沟通需求;但在现行盲审制度下,编辑部既不能公开审稿人的信息,也难以做到双方意见的深入交流.为此,本文就作者与匿名审稿人双向学术交流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present fiv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Idealism, Realism, Neo‐Thomism, Experimentalism, Existentialism—which identify an instructor's educational approaches to speech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篇国际论文的投稿实例,阐明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的编辑在答复作者、办刊思路、引导沟通、维护权益等环节中的态度和方法,阐释编辑在期刊质量控制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3):231-23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variability of scales representing four factors of source credibility and the overall factor structure of subjects’ perceptions of and attributions to a message source.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hypotheses that (1) scales representing factors of source credibility will change over time, and (2) the factor structure (the number of significant factors and the amount of variance accounted for by the factors) would also change over tim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if the view is accepted that communication is an ongoing dynamic process, then an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in the communication setting and the variables affecting perceptions of the process will be expected to change continually.  相似文献   

18.
喻菁 《编辑学报》2012,24(5):429-431
通过分析论文发表对科研人员的作用和影响,认为编辑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若能本着服务科研的态度,体谅科研人员的苦衷,在稿件初审、同行专家评审意见整理、编辑加工和定稿等环节中帮助作者,不仅能及时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而且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作者,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关爱,这可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健康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9.
Guided by the intergroup contact hypothesis and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the authors examined US Americans' (N=403)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s and relational solidarity with their most frequent Japanese contact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ir attitudes toward Japanese as a cultural group.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SEM)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quality had an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relational solidarity on affectiv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attitudes, demonstrating the critical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onal solidarity.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communication quality was positively and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ttitudinal measures.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prior literature on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group and intercultur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20.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to the AEJ convention at Boulder, Colorado in 1973 by Dr. Milan Meeske for the authors. Dr. O'Keefe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at Florida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where Mr. Sheinkopf is a stu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