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家编年体史书。它为儒家五经之一,也是我国三种史体之一的编年体史书之祖。相传为孔子修订而成。它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历二百四十二年之史。《春秋》是孔子自卫返鲁,据鲁史而修,以授其徒。其书以史明经,用微言大义的褒贬春秋笔法,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法度,以示劝戒后人。《春秋》虽为经,亦为史。它对后世之人及后世史传体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连"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已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纪》、《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已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直月丙寅朔,无“已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已未”当为“十一月已未”之误。《通鉴》记时纠谬一则@王觅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齐梁时代的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而又精深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这部名著,自问世后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赞许:“深得文理”,“议论精凿”,“体大而虑周”等。它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部巨著进行较系统地论述,并着重于指其要点进而阐发和论述,以期弘扬这部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相当重要地位的宏著。  相似文献   

6.
河南女排主场的赛事宣传尽管在信息量上有了大的进步,但是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都处于夸大传播媒介的作用而忽视受众能动性的圈子中。而要想为联赛的市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流通基础,必须使信息传播方式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即应该有效控制信源,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充分了解潜在消费:著,建立通畅的反馈路径等。  相似文献   

7.
档案是治史的基础,是一切历史著作和历史研究取材的重要源泉。古今中外的名家史著和研究的实践说明,利用档案进行历史著作和历史研究,已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事实,而且成果极为丰富,成绩十分辉煌。任何离开必要的档案史料而企望实现卓有成效的历史著作和历史研究的想成都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理通及古今,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的司马光(1019—1086),用了十九年的时问,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通常简称《通鉴》)。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编年体史书。这部史书,对我们当代的史学研究仍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鉴》上起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九五九年(后周显德六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这样一部史学巨著,是在北宋皇帝英宗、神宗的支持下编写而成的。宋英宗和宋神宗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华古籍中一部生动展现春秋时期的传统思维与文化模式的重要研究文献。春秋时期,具有神秘性原始思维方式的泛灵信仰与巫术传统,同具有人文性理性思维方式的人本理性与道德德行存在紧张的对立,形成了春秋时期独特的文化模式。笔者以《左传》中的灾异现象为切入点,试图揭示春秋时期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诗经》以诗言志,先秦诸子散文大都为说理、论辩而作,唐宋古文运动提出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白居易确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准则,等等.表明中国文学历来强调“文以载道”,且文学的主题往往偏重于政治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九辩》一诗并非“章自成篇”,杂乱凑合,而是线索连贯,层次井然。此诗非屈原所著,也非宋玉“悯惜”屈原“以述其志”,而乃宋玉自抒身世感慨之作。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多种类型中 ,文化学的批评是一种新颖而颇具解释力的方法。批评家之所以屡屡使用 ,主要在于这一方法所具有的整体的文化透视精神和意识 ,以及广阔而博大的视野 ,极为贴近文学的人文特质和文化品性 ,从而为批评者营造和提供了一种十分广泛的批评空间。近日读李继凯新作《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一书 ,有耳目一新之感。无论就文化学方法的运用与操作 ,还是对秦地小说的感悟、探索与解读 ,该著都体现出诸多新的探索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创造。该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文化视野下的系统分析。作者所选择的文化视野是别出心裁的 ,…  相似文献   

14.
《法理学通论》评介刘安荣同志所著的《法理学通论》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编18章,25万字。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正确阐述法理学的基本内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情况和国...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云:“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议者以租、庸、调,高祖、太宗之法也,不可轻改。而德宗方信用炎,不疑也。旧户三百八十万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户三百八十万,客户三十万。天下之民,不土断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虚实。岁敛钱二千五十余万缗,米四百万斛,以  相似文献   

16.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版本,其中有优劣之分。清程余庆著《史记集说》是《史记》诸版本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善本。不管是在校勘、断句,还是在注释、点评上,它都具有精确凝炼,文字优美的特点。将其同中华书局本对照,更能显示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史传文学源远流长,在春秋末和战国时代就已产生,典型的代表作是《左传》、《战国策》。以后逐步向前发展,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壮观。本文将以这个嬗变过程为线索,以《左传》、《战国策》、《史记》三部著作为主要依据,探讨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问题。一人物形象的建立,时间空间是首要条件,它构成了人物活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舞台。《左传》属编年体史书,人物活动受时间的严格限制,虽然有些片断具有纪传体雏形,  相似文献   

18.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试列数则,仅供参考:1《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己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记》、《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己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十月丙寅朔,无“己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己未”当为“十一月己未”之误。2《通鉴》卷200显庆二年十月条载,十月“戊戌”,高宗幸许州;“乙巳”,畋于水之南;“壬子”,至汜水曲。查本月丙辰朔…  相似文献   

19.
白永红院长的又一部关于职业教育的专著《职业教育焦点与对策》又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部力著,是一部职业教育人必看之著。我们职业教育人在职业教育的行程中,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经历了太多的艰辛,经历了太多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卜居》当为屈原所著,在《惜诵》、《离骚》之后,其结尾充分发泄难以压抑的愤懑,非“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的来历者是写不出来的。《渔父》最后一句的同情既在渔父而不在屈原,说明其作者应是楚国避世之士而非屈原,且通篇难以见到屈原的创作个性和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