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向朝 《初中生》2007,(17):44-47
[原文] 《边城》第六章节选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相似文献   

2.
李向东 《中学文科》2009,(13):35-35
《边城》中有一个情节:翠翠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的草荐上,梦中灵魂被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复又飞蹿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  相似文献   

3.
一、优美的湘西,孕育出翠翠至真至善的人性 沈从文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生命形式".在《边城》中,作者通过描绘曲婉动人的情爱世界,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翠翠的人性之美——美在质朴自然、美在忠诚. 首先,美在质朴自然.翠翠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自然纯真,不矫饰.翠翠由少时争着渡船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母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到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到后来的恋爱对象是傩送,她喜欢梦里的歌声,欢喜随着歌声去摘虎耳草,可见她的爱情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大自然赋予了翠翠至真至善的人格.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傩送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彼此深爱着对方,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男女之情,质朴而清新.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直接描写虎耳草的地方不过六七处,实在不算多。但其作用可谓大矣。其一,将虎耳草融入有心魂的大自然之中,和其他景物,共同构成翠色逼人、安谧祥和、质朴浑厚的生存环境。那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边城”环境里的人们,将会历练着怎样的人情,呈现出怎样的人性?这无疑会成为读者殷切的期盼和深远的回想。其二,推动并发展着充满张力的故事情节。起先,爷爷借说笑话之名,探问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引出翠翠也当作笑话的回答:“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  相似文献   

5.
大师与小草     
作家汪曾祺曾写道:"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瓷盆里,有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沈先生为什么爱养虎耳草,而且要养在那么名贵的钧瓷盆子呢?汪先生的言下之意,自然是寄托思乡之情。因为,在沈先生的家乡湘西,虎耳草遍地都是,随手可摘。但细读沈从文先生的人生,我以为,还有几个原由,也是说得通的。虎耳草是一种有点卡通意味的草儿,它的叶子圆乎乎的,的确像老虎的耳朵,叶片上  相似文献   

6.
《边城》里碧溪岨上二老傩送的一次歌声,使略晓情事的翠翠在梦中摘到了悬崖半腰的虎耳草。虎耳草这个意象在文章第十四节到第十八节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7.
品尝合作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尝到了合作的滋味. 那是在上完高中新版第二册<祝福><边城><荷花淀>后,我发现学生对这几篇小说还有些意犹未尽,于是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材料,联系时代背景,分析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写一篇心得准备到下一堂课上交流.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肖平理先生的<〈边城〉中的虎耳草>一文,有如骨哽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前三篇课文<祝福><边城><荷花淀>,分别以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女人作为主人公.仔细探究这三个人,我们发现她们三个人的精神品质相互补充,淋漓尽致地把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0.
《边城》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过程中营构出鱼、雨、声音、虎耳草等性意象,把爱情中的生理因素诗意地烘托出来。这是对中国叙事文学的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11.
《边城》里碧溪蛆上二老傩送的一次歌声,使略晓情事的翠翠在梦中摘到了悬崖半腰的虎耳草。虎耳草这个意象在文章第十四节到第十八节中反复出现五次,并且每一次出现都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次的意义。这样,虎耳草意象已不仅仅是它本身,在其表象之后蕴涵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它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意味的象征性意象。本文试图从文本入手分析这一意象产生的原因,深层次的意蕴及其在文本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磊 《华章》2010,(27)
俞希鲁是元代著名学者,<至顺镇江志>的作者.<全元文>共收录其文章六十篇,笔者从<四库全书>中辑录了三篇序文,以补<全元文>之缺,同时对序文进行了句读标注.  相似文献   

13.
寻找翠翠     
祝勇 《教学随笔》2013,(Z2):22-23
<正>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里,  相似文献   

14.
李明军 《现代语文》2005,(9):100-101
在当下我国通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入选作品篇目最多的作家,其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里选入10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五猖会>;散文诗2篇:<雪>、<风筝>;小说3篇:<社戏>、<故乡>、<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选入6篇,其中散文3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小说3篇:<药>、<祝福>、<阿Q正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是否太大,另当别论,但从选入的篇目质量和数量上看,都可见鲁迅作品的重要性.本文拟以鲁迅小说作品为例,略谈一下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知袭在<史通>的<疑古>、<惑经>两篇中,以"善恶必书,斯为实录"的原则对<尚书>、<春秋>进行了大胆批评,形成独断之学.分析这两篇内容,不难看出刘知畿的实录精神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出强烈的通识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承担了一次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我要上的课文是宋学孟的<柳叶儿>.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不仅写得好,内容也感人.为了让学生体会柳叶儿的"苦中带涩"的味道,我特意叫几位学生摘了些柳叶儿,打算上课时让学生亲口尝尝,以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它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响应的田园牧歌情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玉篇>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楷书字典流传至今,数度被后世删削重刊.而今本<玉篇>较原本<玉篇>有多大程度删改,至今还没有彻底调查比较与定量分析.本文对原本<玉篇>"异部互见"体例特点与所收异体字进行分析,并与宋本<玉篇>对应字比较,以期探讨不同时代的用字规范和异体关系整理及"异部互见"编纂体例对后世字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学者对其多有研究,但对其中的<练字>篇,却由于多种原因而少有人问津.本文从含义、篇第、创作思想、时代意义等方面对<练字>篇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