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凯  程超平 《文教资料》2006,(20):136-137
从语文本体论来说,语文与思想、语文与情感、语文与生命、语文与文化是分离不开的综合体,即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符号、生命的形式、文化的构成。所以,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提出了诸如“生活语文”“文化语文”“生命语文”等概念,认为情感与思想、生活与生命是语文的根基;也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对语文作了这样的描述:语文是什么?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很文学化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语文并非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诗性语文”。如果舍弃了这种“诗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而不成为语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个人的自大”与周作人的“个人的解放”看似语言相仿,然而,作为精神界战士的鲁迅却始终坚持文化批判的立场,对传统文化中“合群的自大”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他强调的是个体鲜活的生命;而周作人的“个人的解放”则是作叛国的遗民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3.
曹明海先生是我国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对语文构成的文化特质、语文作为母语富有的诗性智慧、语文课堂作为语言文化渗透和生命补养的教学场域,都有切实而且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对语文构成文化理论的建构,语文与文化的同构性原理、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等所作的阐释,让人豁然省悟,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义。他创构了较为完整的语文教学文化理论体系,开辟了我国语文学科研究的理论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广大而活跃的智慧生命生成的空间,它不仅需要教而化之于知识、能力,而且要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与品格,还要联系生活与人生活动。一方面我注意把语文教“实”,另一方面努力将语文讲“活”。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在语文教学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双向的意义建构。“文化互动”是语文教学顺应课改要求,体现文化哲学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完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6.
语文“超市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受商业超市的理念启迪而产生的。“超市课堂”尊重文化的个性选择,满足多元文化的需要,是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文“超市课堂”从形态看有物质形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从教学过程论方面看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从课程论看有课程演变文化和课程资源文化,从生命科学看有生命文化和生活文化等等。语文“超市课堂”的文化多元性提升了教学文化品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应不仅传承文化,还能进行文化创新与建构,实现课程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使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因此,我们应吸收后现代课程观的精华,构建具有生命性、生活性、生态性的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品质,使语文新课程成为自在、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从而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  相似文献   

10.
生命美学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学科因缘,美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情投意合,二者的融合可能亦可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育的本原是人性与生活;文学审美是必然也是必需;生命课堂追求审智也追求审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以审美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美.  相似文献   

11.
李晓宁 《江西教育》2004,(13):65-66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陶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张磊 《今日教育》2011,(7):19-20
“不要叫我龚校长,请叫我龚老师。”龚瑶现在的身份是彭水中学的副校长,但他对这个头衔一直保持着“警惕”,他更喜欢别人叫他龚老师,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觉得与他所钟爱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贴得更近。“其他老师是上语文课,龚瑶是上语文。”还在学生时代,龚瑶就对语文和传统文化充满兴趣。  相似文献   

13.
张智慧  葛暄 《学语文》2023,(5):94-96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高中语文教育肩负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呵护青少年的心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篇目中的生命教育”的表述,应是“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探索生命教育和高中语文教学融合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以文献研究为研究方法,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生命教育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可行性。本文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具体方法,让生命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让教育更有温度,实现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我们纪念闻一多昆明殉难60周年是因为他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已是一种提升。闻一多对黑暗反动势力最终以死相拼的决绝态度,受着20世纪、特别是这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特定语境的支撑。他的思想中很好地结合了中西宗教哲学的精华,他的殉难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生死观,突出地表现为舍生取义和为理想而生。闻一多诗笔下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写死终究是为了写一份对生的热爱和敬仰,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闻一多殉难的意义,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终其一生,闻一多都是个“诗人”,是个用生命来写诗、把生命写成诗的人。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唐莉 《现代语文》2009,(9):150-151
新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了语文的文化性质、文学性质,语文教育的精神作用、审美作用。新课标以“语感”为中心词,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核心命题,大大强化了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之间的关联,把“自然状态的语文学习”也纳入到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文化说     
本文提出了对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定的个人见解。讨论了有关语文文化的名与实、高度弹性的文化对颇具争议性的语文概念的适用性、以及所谓“语文文化”的常态呈现诸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崭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体验世界”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为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让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物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育必须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围绕这一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细致阐述“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相关概念的内涵,阐明该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实例回答了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从“文化”层面来探讨语文实质、语文教学的文章不断涌现。有的认为,“语文”内在地含有“文化意蕴”,因为“语文”即“语言文化”;有的认为,语文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有的直接提出了“文化语文”的命题。凡此种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指向于应试教育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训练,缺乏应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而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