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云霞  黄星 《北京档案》2021,(12):37-39
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文科教育对时代变局的有力回应,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进路.通过阐释新文科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分析新文科战略对于档案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总结当前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而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模式、建构课程体系、打造育人平台和夯实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2.
以CNKI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学者在2002-2012年间关于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近十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档案学专业人才模式及其组成要素中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上,文章提出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趋势是构建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保证档案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有效性是培养应用型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于现有档案学专业中不利于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三个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相关调查数据,从档案学专业招生及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档案学专业毕业生评价和档案学高等教育现存问题三个方面出发,总结了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培养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档案事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深入剖析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内涵,对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内涵是以促进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尊重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维的核心能力为主要要素的信息资源管理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展开探讨,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揭示其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管理意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面向产教融合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董焱 《北京档案》2023,(1):17-20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强化实践育人观念,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加强文科实践教学建设。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加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了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的体系和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多维度分析数字数代档案工作的变化及其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构建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包括业务、技术与创新3个维度,以及档案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数据技术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5个方面的“三维五方面”能力框架。梳理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挑战,结合南京大学档案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学科内涵、课程体系、实训竞赛、培养结构、师资队伍等方面,阐述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但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科内容安排、评估机制制定、利用资源监管等层面仍存在不足。通过重视学科间的共同发展,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合理安排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和实践场所,丰富实习基地的种类等方式,优化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介绍部分外国档案教育机构实际做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外国档案学人才培养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等,对比分析了中外档案学人才培养领域的异同,以期对探讨中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潘玉民 《浙江档案》2004,(12):11-13
一、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 中国档案学专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到1949年,培养专科生51人,短期训练班学员500余人.总的看,旧中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12.
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社会信息环境变化、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 ,我们必须加强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精心设计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精炼档案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环节和手段 ,打造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3.
论数字时代提高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水平的几个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汇 《档案时空》2007,(8):22-23
一、当前档案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面对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各高校对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实践,基本满足了社会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也为培育堪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档案专业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档案学专业人才发展战略需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需求,坚持党管人才,筑牢档案学专业人才发展的政治基础;面向国家战略,实现中国自主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发展布局;深化国际合作,着力锻造人才的全球胜任力,进而建立匹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需求的人才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赵雪芹  李天娥 《山西档案》2021,(1):143-150,142
数字时代人才需求的转变,使档案学教育在数据科学驱动下面临适应时代变革的转型发展,探索数据科学背景下如何优化档案学学科的教学理念、学科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档案学专业学生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档案学科在数字时代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本研究首先分析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现状和局限性,其次,提出数据科学驱动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即以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科融合发展的同时凸显专业特色、跨学科培养同时注重实践性、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后构建数据科学驱动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从基础性的理论课程、融合性的应用课程及开放性的实践课程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明确学科教育的定位和核心,在坚守档案学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专业的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在引导档案学专业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7个方面进行解读,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校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尤其是其培养方案、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和质量体系建设,具有示范性、典型性与代表性。为进一步提升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发挥《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的作用,需牢固立足新文科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文科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文科发展格局,凸显多主体协同培养,实现多类型培养目标,推进多学科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现有研究中的后保管时代下档案学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后保管模式组成结构和电子文件要素,分析档案学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档案具有天然的思政基因,高等院校档案学生社团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档案育人和档案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立足档案的独特价值,通过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档案学人才培养三者的内蕴逻辑,结合具体实践经验,阐明档案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价值意蕴和路径指向,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两大重要载体,前者是在高校内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功能的教学部门;后者则是与高校建立了稳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校外组织。二者之间存在着同行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和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由于二者在实践育人方面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如何使二者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52—1955年,新中国依托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档案学高等教育经验,通过培养档案学课程教员、建立课程教学研究组织、编译苏联专家讲义和苏联教材及著作等方法推动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研人员一起不断推进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强调对中国档案学史、机关工作史等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强调课程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强调档案学学科研究与全国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高级档案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成为新中国高校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