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篇隐喻是由单位隐喻、结构隐喻和系统隐喻构成。语篇隐喻可以在上述三个层次得以实现。语篇隐喻机制包括两类,一种是“相似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本体、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同之处,这又可以分为“同形”“同构”“同态”三类;一种是“差异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凭借表达、内容差异实现隐喻功能。复杂语篇的隐喻分析程序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重构主义方法的综合动用。  相似文献   

2.
凭借与实力     
我同一棵树并肩站着,却没有靠着。——题记凭借大树,藤蔓呼吸到高处自由的风;凭借风帆,水手见到海上最瑰丽的日出;凭借不期而至的雨点,沙漠中的植物开出一生中最绚丽的花朵。于是,有人疑惑,“凭借”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吗?“当历史需要我的时候,我恰好站在了那里。”不少成功人士这样评价自己。于是人们  相似文献   

3.
自幼家境贫寒的我,凭借全优的毕业成绩成为“顺兴”房地产公司的一名会计。到“顺兴”仅一个星期,“顺兴”老总李顺兴,一个小学毕业、年近五十的胖商人,已被我的专业词汇和汇账能力唬得五体投地。恰逢公司的正式会计辞职做了全职太太,他便毫不犹豫地让我顶了这个缺。看到老总对我如此信任,我决心干出个名堂来。  相似文献   

4.
李强 《新读写》2008,(10):44-47
2008年高考全国近20个作文题,基本上延续了去年的命题“风格”,即关注社会,诠释哲理。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所以,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限制自己的表达内容;在“形象性”的题目中寻觅自己的阐述哲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鲁迅先生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其声振聋发聩,一个世纪过去了,依稀在耳畔回荡。本以为这声音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深藏心底,没想到,当我做了10多年的父亲之后,当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之后,也想说“:救救孩子!”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我发出的不是一种疾呼的“大声”,而是一种无奈的“弱音”。细思量,构思这篇文章,大概有近10年的时间。当我动笔写作此文时,心中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父亲,我始终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作为一个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我始终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6.
“透过”一词不见于辞书,研究者和学习者均未加注意。“透过”可作二词性,一为动词,义为“穿过、通过”;二为介词,在句中引出动作发生或者完成所需要的凭借,相当于介词“通过”。两种用法之间是借助概念隐喻而发生演变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也就是借“种”作“属”。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真正认知隐喻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一名在小学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一直游刃有余,自诩对学生的许多行为乃至学生各种行为背后的想法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半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盲目自信,让我意识到:我们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自以为理性的判断,也许并不是事实的真相,不要盲目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妄下评判,有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会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一、校长误会我2023年儿童节后的第二天中午,我正和班里的一位女生一起在校园里散步聊天,冷不丁被校长叫住,他半开玩笑地跟我讲:“葛老师,我要扣掉你20元钱。”我被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弄得有点不明所以。  相似文献   

9.
塞尔在批评比较理论和语义互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隐喻理论。本文主要对塞尔隐喻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步骤,八项原则”及隐喻理解中语境的作用作了简单阐述、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严建斌 《江苏教育》2007,(24):54-55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2007年3月20日晚上7点,浙江省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的近40位学员与省内外20余位科学教师再次相聚在QQ研讨阵地上,举行“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教育叙事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其中“送我两个小灯座好吗”是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已届不惑之年,明智者不愿为之的“清水官”,我则稀里糊涂干了近20年。学校工作纷繁复杂,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自己就象一头被蒙眼拉磨的驴,事无巨细,一直让人牵着鼻子走“抑或跟着感觉走”。前年,我脱产在南通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呈现】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在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14.
一生的计划     
奥马尔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稳健、博学,头脑里充满了智慧,为人们所敬仰。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您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刚一开始您是否就已经制订了一生的计划了呢?”奥马尔微笑着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知道制订计划是没有用的。”当我20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用20岁以后的第一个10年学习知识;第二个10年去国外旅行;第三个10年,我要和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结婚,并且生几个孩子……在最后的10年里,我将隐居在乡村地区,过着我的隐居生活,思考人生。”终于有一天,在前10年的第7个年头,我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我推迟了旅…  相似文献   

15.
东西总是力求挖掘“身上响了一下”的东西作为自己小说叙事的标准,隐喻就是他实现这一创作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小说中有着独具特色的叙事隐喻,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无法离开隐喻,无一不暗示着某种深远的寓意。在他的系列小说中,存有几个缜密、诡秘的隐喻体系,即性的隐喻、病的隐喻和境遇的隐喻等。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1,(3):18-19
她16岁出道,20年来,凭借祖父传授给她的足迹追踪术,帮助警察破案近2000起,很多悬案到她手中迎刃而解。她就是董艳珍,被人们誉为民间“女神探”。  相似文献   

17.
透过《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我们考察诸如“村”“城”“楼”“岛”“港”“池”“仓”“库”等表示处所范畴的系列新词语,从四个方面探讨其认知理据:处所范畴及其词义变化;处所范畴与“框架-注意”“图形-背景”;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处所范畴与隐喻转喻。  相似文献   

18.
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以China Daily商业新闻标题为语料,探索人们在经济领域的认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商业新闻领域中,结构隐喻运用范围最广,是人们理解商业领域概念的重要手段.方位隐喻包括up-down隐喻;本体隐喻包括容器隐喻和人体隐喻;结构隐喻则包含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医疗隐喻和饮食隐喻.在同类型隐喻中,“up”隐喻、“eye”隐喻和“war”隐喻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突显商业领域中人们更关注“向上”趋势,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商场如战场”的竞争理念.  相似文献   

19.
呼君 《河北教育》2011,(1):45-45
牛顿曾经留下一句谦逊的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回想起自己近20年的从教生涯,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确实有无数厚实的肩膀托举了我今天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以多个意象、多组隐喻及其构成的多个场景来展开论述,要获取《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必须通过解析这些意象、隐喻、场景来实现。从对《逍遥游》的语义分析来看,文本借助“鲲鹏”意象引出“小大之辩”的论题,再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逍遥游》对“我”与“他人”及其“物”之间关系调和的主旨。这种“物我”与“人我”关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人为规定的产物对“我”的控制,“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是“我”的行动与情感改变的影响因素,“我”的行动与“物”的效用在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发挥着最佳搭配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