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涛 《出版参考》2007,(3):38-38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句虽非至理也不出名的话是谁说的?  相似文献   

2.
我有这样一个近似简单但却不无根据的看法,我以为报纸工作做的就是六个字的工作:“摆事实,讲道理”。要提高报纸宣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我们知道,报纸是要讲道理的。理要讲对,话要动听,报纸宣传就在这个“理”字上。党报,就是要  相似文献   

3.
也说走西口     
李克仁 《档案与社会》2007,(4):52-53,55
也说走西口,是因为近来很多人在说走西口的事,其中有的人还给走西口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兴之所致我也来凑个热闹。不过,我要说的是历史上的走西口。  相似文献   

4.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要走出去笔者本来以为这个问题不用再赘述了,但在就中国传媒业的走出去问题与业内有关人士交流时,发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传媒没必要走出去,在国内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出去呢?有的人认为,中国传媒首先要影响中国人,走出去影响谁呢?也有的人认为,就是要走出去,首先也得在国内做大之后再走出去(有点儿像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还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像美国那样,经济上发达了,文化产业自然也就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6.
莫说绝话     
近读报纸,发现一篇题为《好连长为啥不愿当标兵》的消息,此稿道出了典型人物负担过重、周围人惯用异样眼光把典型与常人截然分开来看待这一问题,呼吁要“给典型松绑”。这篇稿件无疑是个抓问题比较成功的高质量稿件,值得我们新闻采写人员借鉴效仿。这里要说的是,造成典型准当和不愿当典型这一问题,除了“出头椽子先烂”等客观因素外,我们平常采写、报道、宣传典型时爱说绝话,爱讲怪事,甚至有意拔高,人为地把典型树得“高、大、全”,致使人们对典型“难以理解”,恐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说,新闻采写者负有责任。任何…  相似文献   

7.
人都是有影子的,就像都有灵魂。然而,人们对待影子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总想摆脱自己的影子,不情愿我走影子也走,总是藏着、盖着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把影子当做一面镜子,在反观自己影子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也有的人喜欢与自己的影子醉醉地厮守一生,甚至用长长短短、胖胖瘦瘦、曲曲弯弯等各种姿态的影子丈量自己。对借鉴这三种处世风格写作的人来说,我习惯于称第一种为“无影子的写作者”,第二种为“带着影子的写作者”,第三种为“用影子写作的人”。在我看来,“无影子的写作者”崇尚客观记录,其遵奉的“规矩”是“用…  相似文献   

8.
李凌  王顺利 《新闻天地》2010,(8):I0006-I0007
“有困难找民政”,这是流传在衡阳县老百姓口中最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话虽简单,却充分说明了衡阳县民政工作的有为有位和老百姓对“民政人”的无限信赖。长期以来,衡阳县民政局切实履行“关注民生、维护民利、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吉利画和字,我小时看见人们在门窗上贴“福”字都是正着贴的,现在时兴倒着贴。我向人请教他们为什么倒着贴,答曰:“现在人家都这样贴,意思是福到了。”我挺纳闷,那不明明是把“福”像倒脏水一样倒掉了,或是把“福”打倒了吗?这不等于说一个好朋友到你家来,正着走不行,非要倒过来头朝下、脚朝上,用两只手走路才能进你的家门吗?这可能吗?这样,你虽心想吉利,实际却是大不吉利呀!这件事很小,但是它却反映了我们有的人在思维上的误区。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糊里糊涂听从一些歪理去做一些…  相似文献   

10.
人们习(?)把宣传工作说成是“务虚”.好象宣传工作就是耍(?)皮子,摇笔杆子,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做”。其实,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宣传工作不能光务虚,更要务实,而且一定要务实.我国人民吃够了“假大空”的苦头,最爱听真话、实话和短话。要说,讲实话也最省力,无需挖空心思去编造,话说出口不会脸热心悸,不必受良心上的责备,能够保持一神  相似文献   

11.
一条古老的真理:谁为人民办好事,人民就拥护谁。由此引出,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人民就拥护共产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是为人民办好事的路线,所以人民拥护它。把上述道理用事实说明,那就更为简单明白了。比如,改革开放,确确实实给人民带来了好处,所以人民就怕你不改革,不开放。“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为广大消费者说了话,群众称赞新闻界做了一件“大快人心事”。好多人议论说,你们早该这样做了。这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对于这样随处可见可闻的问题,何至于现在才明白过来?因此,要说  相似文献   

12.
资料论     
一、资料的定义“资料”,这个名词的出现,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在外文里,某些单词翻译成中文来,都含有“资料”的意思。大概“资料”这个词汇有科学的见地吧!它的使用度越来越广泛,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做文章、写报告的人,要“搜集资料”、“运用资料”;有目的的翻阅报纸,叫做“找资料”;甚至往日记本上记点零碎的见识和感想,也叫做“记一点资科”。“资料”这个名词也普及到各行各业中。科技人员找“科技资料”;商业工作者找“行情资料”;医师找“病历资料”,教师和学生们找“参考资料”……几乎各行各业中部有经常和资料打交道的人们。由此看来,凡是可以给读者知  相似文献   

13.
我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现在的人物稿子没看头儿,千篇一律,“见事不见人”。一位编辑甚至表示,有的人物通讯读到一半,除了一大堆荣誉和头衔之外还弄不清这人是男是女。不错,写人是要写事的,但写事最终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性格、思想、行为、习惯、特征等等。这样人才不会被“事”所淹没,才能立得起、站得住,才能“活”起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似  相似文献   

14.
除南极、北极外,西藏高原雪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是一块诱人、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倾慕而想往。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工作在“世界第三极”上的记者们的艰辛,这也是我随中国记协采访团这次赴藏采访的经历和见闻。乡干部不知记者是千啥的西藏是一个相比之下新闻媒介最不受重视的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慢,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使得信息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记者,往往被藏胞不理解甚至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藏,经常闹出有关“记者”的不该有的笑话来。 4月18日,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乘车去“西藏江南”——亚东,途  相似文献   

15.
纵观全国地市县报,近年大都扩版增期,蓬勃发展,我们新闻工作者为之兴奋.兴奋之余,也为不少报纸上质量一般化的新闻太多,甚至让一些写法陈旧、呆板,表达方式欠佳,假大空话连篇、没有思想深度的长篇充斥新闻版面而深感与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要求相距甚远.选好新闻角度,是一篇新闻稿件是否成功的第一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较足份量的重大新闻线索,有的人一见便牢牢抓住,而有的人却熟视无睹.同样是记者下基层蹲上几天,有的就能抓回一串“活鱼”甚至还有“大鱼”,而有的回来却收效甚微,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除了我们平时所说的敬业和吃苦精神外,很重要一条就是因为个人感知的不同而在新闻写作时选择角度的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刊发后便被评为新闻佳品,而有的则写不出有价值甚至是不可刊发的新闻.因此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要找角度,写新闻稿更要选好角度.怎样才能选好角度,找到最佳表达方式?除了学习借鉴教科书上的东西外,很难说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机械地照搬.要想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勤学、多思,进而达到巧取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的同志,深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办报条件之好、报纸发展之快,说“现在是报纸的春天!”这话说得好。但是,有的人把那些乌七八糟的小报的出现,也说成是什么“反映了文化繁荣的春天气息”,这就十分荒谬了。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趣味低级、内容荒诞不经,甚至污秽不堪的小报。这些东西的孳生、繁衍,实在是文化界的不幸,根本谈不上什么“春天气息”。春天,不属于它们。要说“气息”的话,只能是霉烂的气息! 这些街头小报,以捞钱为宗旨,以耸人听闻为手段;“效果”是危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此事现已引起有关各方的密切注意,正在着手清理中。但愿这个过程尽可能加快些。新闻界也应该为此多做些工作。  相似文献   

17.
郑恺 《新闻知识》2004,(4):52-53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称作“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新闻学的基本课程——采访与写作。为什么如此定位采访与写作,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说,“走在路上”就是要记去产生新闻的现场进行翔实的观察。“叙事艺术”是一种新闻写作的方法。这门“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需要记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写出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19.
在他们的绯闻传遍全公司、包括五个分公司之前,他突然辞职南下。 1994年,她大学刚毕业,遇到的第一个上司就是他,这是福分还是劫数。他给过她太多,思路、朗朗的笑声、许多许多的口头禅,比如“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她给过他什么?说不清。  相似文献   

20.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