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办公桌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有一天,我的学生看见这幅字后吃惊地问:“老师,你不是总教育我们要清清楚楚地做事、明明白白地做人吗?你干吗又要‘糊涂’呢?你要是糊涂了,我们还能明白吗?”面对学生这一番连珠炮式的发问  相似文献   

3.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4.
生理课     
“嘿,你知道吗,今天有‘那节课’。”坐在后排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说。那是在1998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课呀?”我问。“生理卫生啊,该讲‘那节课’了。”同学坏坏地笑着说。  相似文献   

5.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  相似文献   

6.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学生看参考书,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会依葫芦画瓢,这样长期照搬参考资料学生还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相似文献   

7.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8.
生理课     
“嘿,你知道吗,今天有‘那节课’。”坐在后排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说。那是在1998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课呀?”我问。“生理卫生啊,该讲‘那节课’了。”同学坏坏地笑着说。  相似文献   

9.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0.
这个话题很有些突兀,语文课学的不是语文,难道还能是数学物理吗?笔者最近给高三文科“尖子生”上语文课。课前作了认真准备。课上我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想学点什么。有几个学生说“我们想上真正的语文课”,“讲些真正属于语文的东西”。我感到很愕然,言外之意是说他们过去上的不是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微格情境学习完了《分数的意义》,徐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把手举起来。一生:“我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就是分数的意义。”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一生:“老师,我来说。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一生:“我来补充。分数的意义是:分数是用来表示单位‘1’平均分以后得到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师:“还有谁来说?”一生:“我们还学到了单位‘1’的概念,知道了单位‘1’和自然数‘1’不同。”师:“还有吗?”学生们都皱起了眉头,再没有举手的。师:“想想…  相似文献   

12.
一次,指导学生学习《趵突泉》一课后,我忽然想起还有几个词语应该再强调巩固一下,于是,我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领读时全班同学全神贯注,声音洪亮,我甚是高兴。突然,李科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千佛山’中的‘佛’应该读‘ fó’,不应该读‘ fú’,我昨天查过字典。”轰!我顿觉从头顶到脚底一阵发麻。备课时,我一时疏忽,想不到让学生“将了我一军”。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大都是责怪她逞能。我能责怪她吗?我能置之不理吗?我能文过饰非吗?不能。我应该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正确引导,鼓励质疑、纠错。想到这里,我马上平静…  相似文献   

13.
每次上完课,我都反问自己:这堂课学生学得好吗?这堂课自己投入了吗?归根结底,这堂课学生喜欢吗,爱听吗?反问促使我探寻“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探寻又促使我尝试,尝试中我发现:多变的课堂乃是学生乐此不疲的。  相似文献   

14.
张凯 《生活教育》2011,(10):63-63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教我们班的崔老师匆匆地走了进来。“张老师,你们班下午有自习课吗?我打算把今天的课再重新上一遍……”“重新上?为什么?是有学生故意捣乱干扰您讲课?还是……”我急切地追问着。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妇1勺目,勺目丫‘一划J勺︺‘门丫‘门1/v划、。门丫。门丫自八丫0门、勺︺ △“小万,你来回答,眼镜蛇属哪一类动物?”老师问。 学生想了想回答:“应属近视眼类。” △上物理课时,老师提问:“什么物体最重?” 冬冬站起来发言:“报告,我们家外公最重!” “你外公?”老师感到奇怪。 “对,我爸措写信时,称呼他为‘泰山’!” △在上基督教课的时候老师问一个学生:“如果有一男孩侮辱了你或打了你,你能原谅他 吗?” “能,老师,我想我得原谅他,如果他比我大的话。” △自然课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上昆虫课。当他讲到有一种小虫子寿命只有一…  相似文献   

16.
许良培 《中国德育》2012,(12):61-62
在即将结束中国史教学的时候,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堂课——《感动吗,我的孩子们》。那天,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健步迈上讲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上一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愿意听吗?”“愿意!”在学生洪亮的声音中,我拉开了课的序幕——穿越过去,走向未来!于是,我将课前准备好的道具有序地展示出来,并做详实的讲解。  相似文献   

17.
习作课上,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我的笔能吸住纸片。”真的吗?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议论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下午课问,我从初一年级的教室前经过,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李校长,李校长!”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女生。我俯下身子问道:“有什么事吗?”她仰着脸对我说:“我想问您,为什么我们表演的时候,您不看完就走了呢?”“嗯?”我没明白她的意思,“能说具体点吗?”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参与面广.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学而深受学生喜爱.在各种课型中逐渐风行起来。我班学生袁泉在日记中写道:语文老师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课我们能没兴趣吗?然而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便让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下午作文课后,几个学习积极分子来到办公室找我。我请他们坐下,问:“学习作文,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几个都是知道努力的,每次作文都能写一大篇。老师的评语在‘内容具体’后面,常常加上‘语句平谈’、‘语言表达力不强’什么的。”———“为这个,我们的作文得‘优’难。”———“老师,您给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语言表达力呢?”我点点头,初步明白了他们的来意。“《再见了,亲人》一课学过了吧?请问文中写了三个什么样的故事?”几个人分头说,复述得不错。“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几个人争着说,人人说得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