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古乐府《木兰诗》,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传统名篇课文。这套教材从1993年起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至今。但课文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里“帖花黄”的注解一直沿用老教材注法,说“花黄”是  相似文献   

2.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炼字艺术《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回乡时,写的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读这段诗时,主要是读它的排比和对偶。但是,对"当户理红妆"也应该提  相似文献   

3.
互体与互文既有共同性,亦有细微差别:就共性着眼,互体即互相陈说,共为一体,所以又叫互文。若严加区分:互体的两个相关部分之间,不照互相陈说的办法理解,也说得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下句,就可理解为对着镜子贴花黄。但“互文”相对的两个部分,则必须按互相陈说,共为一体的办法理解,否则会曲解文意。现择要释例如下: (一)“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这句当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上了船。在这里,“主”与“客”是互文。如照字面机械地讲成主人下了马站在岸上,客人独个儿上了船,那又怎么举怀共饮呢? 这说明这首七言歌行由于字数的限制,为了章节的匀称,就把该合起来说的主人与客人分开来说了。但我们在理解文意时,却不能忽略了它们互相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语文出版社)选人了<木兰诗>一课,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云鬓"一词,编者注释为"像乌云一样黑的头发",并注"鬓(bin),脸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  相似文献   

5.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写木兰从军归来、恢复女妆的情景时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那么,什么是"花黄"呢?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相似文献   

6.
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1:我最喜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写出了木兰恢复女儿装的娇媚情态,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7.
《木兰辞》中有一句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有人提出疑义:为什么主人公梳妆打扮时要当窗干一样对镜干一样呢?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窗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9.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写木兰从军归来、恢复女妆的情景时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那么,什么是“花黄”呢?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等,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案贴于额上.或在额间贴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盛行,爱美的女性从佛像上受到启发,渐成风气。关于“花黄”的由来,还有个传说——  相似文献   

10.
「好」字趣谈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好」字之本意,美、善也。「好」字为何是「女」加「子」呢?细析之,甚是有趣,其由有四:其一,「女子性温柔,故女子为好」(引《康熙字典》)。女子天生好打扮,爱美之心胜于男,木兰从军归来也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皆...  相似文献   

11.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铜镜·银镜·玻璃幕墙安徽省凤阳中学张国顺“当窗理云鬓,对锐贴花黄”花木兰从军取胜归来,“还我女儿装”的喜悦心情通过这两句诗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评味之余,不禁要问:“木兰用的镜子和现在的镜子一样吗?不。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相似文献   

14.
互文例说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本文试举例来说明互文的分类及其录用。  相似文献   

15.
漫话互文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烟"、"月"是互文,即"烟气、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沙地。"③"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相似文献   

16.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17.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所谓“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相解释或句子中两个成分(或两个句子)的意义互相补充的意思,注释家们称之为“互文见义”。它有两种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汉字里,"文"是一个象意字,是一个壮汉身上的纹饰。我由此产生了一些联想:首先,"文"本身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值得追求的,在郑玄所注《礼记》中就有这样的注解:"文犹美也,善也。"因为爱美才"文",才有"对镜贴花黄"的举动,有了"文"才可能被  相似文献   

19.
互文,是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所谓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特意让前后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形式有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等四种。一、当句互文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巴山楚水”是互文,它不是分指巴地的山和楚地的水,  相似文献   

20.
互文与互体     
《仪礼注疏》载唐代贾公彦给"互文"下过一个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这恐怕是我国文献上最早见到的"互文"定义了。"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其意是指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如"主人下马客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