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元培所提倡的美育人生、改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渐进模式,和陈独秀、胡适等批判旧文化、旧传统“利刃快刀”式的两极对立,不论哪一种思潮成为主流,都是五四时期对迂腐落后的旧传统进行批判性重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永恒的“五四”精神探求,是中国开始走向现代性的伟大历程。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异同徐光寿,陆涛本文是前文《陈独秀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①的续篇。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是“戊戌”和“五四”两大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梁启超和陈独秀则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思想上的代言人。本文试图以两位思想先驱启蒙最为热烈、思想极为活跃...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知识界围绕中国能否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所进行的几次大论战,为革命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领域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审视前人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所进行的思考,无疑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从陈独秀等社会主义者与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群体的论战中,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思潮,是与中国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相适应的,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社会主义思潮在落后的中国生长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扮演着思想启蒙者的角色。他从独特的视角对“科学”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宇宙间有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种法则,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既是精神又是信仰。陈独秀的科学观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封建思想。反对迷信盲从,并以科学为准则来重估一切事物,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蒙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当前我国正在讨论的“人文精神”问题,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美学界许多思潮之争,归根结蒂是现代科技主义与人文精神之间的斗争;本文认为,中国历史有较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人文精神进行了批判、改造和更新,形成了新的人文精神传统,建国以来,政治功利主义与当今的物质功利主义造成人文精神的两度失落与危机;本文主张,当代中国美学建设应以上述大文化背景为参照,把重建人文精神作为灵魂与核心,克服种种对人文精神的偏离,才能使美学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国内逐渐掀起一股“文化热”。这一文化思潮不仅涉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一课题,而且还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对整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等传统的文化现象,进行着新的探讨与思考,这是继“五四”运动后,在文化领域内,又一次社会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加快和深化改革,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政治人物,也是文化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对中国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西方文化的输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等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些与早年倡导新文化运动时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创作初期,苗族形象作为“他者”和“异类”进入沈从文的作品。其后,他取苗族本位立场,写出了一系列浪漫的苗族传奇,把苗族文化作为他笔下湘西世界的存在依据和支撑,并演绎了苗汉文化之间丰富而有张力的对话与冲突。1933年以后,沈从文逐渐放弃了苗族立场,苗汉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解体;他上升到全体的“中华民族”的高度,力图对近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滋生的本土立场和民族意识进行诗性的概括和整合;“匿名”借用了苗族资源后,他在《边城》中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在战争背景中,沈从文以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下层民众、自然及沉思考的内心找到“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对“中华”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妇女的生存状况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指站在民族解放战争最前沿的优秀知识女性的集合体,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千锤百炼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第二层面指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严酷考验中做出不同选择的各阶层女性;第三层面指在侵略者压迫中身受奴役和作出巨大牺牲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层面的发掘是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令人震惊的事件,她们做出的牺牲是具有全人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而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成为焦点之重。外国记者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我党控制区域进行采访报道,展现了我党控制区域的真实面貌,较为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行为,提高了共产党的形象,为中国共产党被世界所接受作了铺垫。同时也制约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共图谋,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成功范例,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加快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医药福利包括疾病治疗及生育医药福利、因公伤病医药福利、空袭损害医药福利等内容,兼顾了战时和平时两个方面。为保证公务员医药福利的实现,各地将条件较好的公私立医院作为公务员疾病治疗和生育的指定医院。公务员群体成为享受医药福利的特殊群体,显示战时四川医药福利已突破传统医药救济的局限,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新的国际陆上交通干线--滇缅公路.这条由边疆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陆路通道,曾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农业是晋绥边区经济的主体,日寇侵略严重破坏了边区农业发展。边区政府和农民多措并举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军需民食,为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了中国半壁江山,在沦陷区,炮制农业移民政策,毁坏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同时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土地和劳动力,征收各种苛捐杂税,采取种种手段搜刮农产品,致使中国土地荒芜,农作物产量严重下降,民生困苦,经济艰难。沦陷区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锦绣华夏变为人间地狱。  相似文献   

18.
本试图探讨抗战中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与蒋介石心目中苏美的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这一历史过程,说明形成其不同形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积极投身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修筑劳动,组建佤山抗日武装,各部落"联防立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苏空军联合作战,对于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以及相持阶段中国的坚持抗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史学界尚无关于中苏空军联合作战的文章发表。本文从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面临的严重局势、中苏空军联合作战方式和战绩、特点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可资填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这对于当今我国加强空军建设,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