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传播中,画面是基础,声音是灵魂.听觉语言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这样,新闻评论性节目中语言运用就更是这样。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通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深入人心,新闻评论性节目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喜欢它那种揭露问题正视社会现实、实话实说的风格;喜欢它分析问题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魄力.在这其中,听觉语言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知道,《焦点访谈》在许多问题性报道中,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比如当事人拒绝采访,…  相似文献   

2.
有感于妻子爱看《焦点访谈》阎玉才我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她看电视的口味,我最清楚不过:音乐会、电视剧等。可自打去年,她看电视却多了一个内容,喜欢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很纳闷。有一次,我问妻子其中原因,她脱口而出:“那里说的都是老百姓想知道...  相似文献   

3.
实证性调查报道在电视舆论监督中的独特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点访谈》从一开播,就以其直面社会现实,赢得了社会的喝彩,栏目本身也成为牵动中国高层领导与普通百姓的焦点,各大传媒纷纷聚焦《焦点访谈》,探讨其成功的原因。一位报社的记者曾对《焦点访谈》的问世给报纸带来的压力进行评论时说:有许多报纸要花很多篇幅才能讲清楚的事情,为什么电视只需要主持人提几个问题,出几个画面就让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惊呼:作为一个以批评报道著称的节目,《焦点访谈》至今揭露报道的对象数以百计,有的被访谈揭露的对象甚至因此丢官解职,可是“为何没人告?”这与《焦点访谈》的实证性…  相似文献   

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先后推出《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之后,各级广播电视先后推出一大批舆论监督类节目。如评论类、调查类、热线类等等。有的直击社会焦点,有的调查、揭示问题的原委,有的则把舆论监督与服务性、沟通性相结合,开办了《阳光热线》、《政府在线》、《行风热线》、《百姓热线》、《广播110》、《曝光台》等。电视中类似于《焦点访谈》的节目,全国就已开办了60余个,而广播中的《阳光热线》类节目省级电台已开办了20多个,地市台开办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5.
三届国务院总理充分肯定《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在晚上黄金时间开播,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来,三届国务院总理李鹏、朱基、温家宝都给予《焦点访谈》栏目以高度评价。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看了《焦点访谈》演播  相似文献   

6.
与社会脉搏同跳动与时代气息相融合──评《焦点访谈》吴煜每晚19:38,一扇触摸时代脉搏、观察社会动态、望世界局势的窗口,就会在观众面前徐徐开启。它就是全方位、多视角、高信息、快速度地反映不断变革的社会生活的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自1994年4...  相似文献   

7.
现在《焦点访谈》节目运用暗访越来越多了,一系列成功的节目无不是运用暗访的结果。《违法收缴违民心》、《触目惊心注水肉》、《谁给私盐开绿灯》、《电线屡被盗销赃有市场》、《专卖还是专横》、《明目张胆私建墓地》等节目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暗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情况下,搞一个“出彩”的批评报道,不采用暗访是比较困难的。早期的《焦点访谈》,如《“罚”要依法》、《算命竟然有公司》、《咸宁工商生财有道》等节目采用暗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当时用暗访的手法所做的《焦点访谈》节目的数量并不很多,而今天“暗…  相似文献   

8.
《焦点访谈》:CCTV改革的新景观郭秀媛继对《东方时空》栏目的成功探索之后,今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又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之后推出一黄金节目──《焦点访谈》,这是中央电视台深化体制改革,满足观众需求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确立与国...  相似文献   

9.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首播时间为19:38,即紧接在《新闻联播》后播出,次日分别在第一套节目的06:10和新闻频道的一些时段进行重播。根据焦点访谈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被评为全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栏目的第一、二名,《焦点访谈》并获得新闻名专栏大奖,可以说它是一档有较大影响力的栏目。  相似文献   

10.
你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焦点访谈》开播一周年访谈录高长力,王旭东,鹿敏3月31日晚,无数的电视观众在屏幕上看到了《焦点访谈》特别节目:一个浩大的车队,载着几十名《焦点访谈》的记者,带着六七部摄像机,从北京沿国道一直"扫荡"到深圳,展示了一路上的好...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2月29日,李鹏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来到《焦点访谈》节目组,他笑着说,我每天看《焦点访谈》,大家都爱看这个节目。临走时,李鹏同志写下这样几个字:“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其实,不光李鹏同志,朱镕基同志也爱看《焦点访谈》。他曾说,《焦点访谈》非常好,我天天看,不看是例外。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同志视察《焦点访谈》时送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舆论监督,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作。在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其一、…  相似文献   

12.
作者原稿:方宏进来汉签名售书成“焦点”本报讯昨日,尽管水均益、白岩松和敬一月因工作原因没有如约来汉,让喜欢他们的观众们多少有些遗憾。但“焦点访谈”的另一位主持人方宏进和制片人孙杰的到来,依然成为了江城的“焦点”。他们此次是应邀来仅参加《聚焦焦点访谈})、《图说焦点访谈》两书的首发式及签名售书活动的。昨天上午8点,洪山商场门前就挑起了等候签名的长长的队伍。洪山区粮食局的退休干部许玉娥恐怕是其中来得最早的。53岁,按说早就过了“追星”的年龄,但有病在身的她5点40就来了。当从方宏进手里接过签了名的书时,许…  相似文献   

13.
王钢 《青年记者》2007,(24):73-74
“深度报道”现在是各家媒体的时髦的话语,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深度报道”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度报道”是和舆论监督报道划等号的。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焦点访谈式的深度报道也被众多地方媒体所认同和仿效。  相似文献   

14.
现在全国电视新闻界克隆现象严重,中央台有了《焦点访谈》后.各省市也涌现一批“小焦点访谈”,江苏台出了一个《南京零距离》,各地也出现了不同地方的“零距离”节目。同样,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也推出《阿六头说新闻》,因为收视率高,表现形式独特,导致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各种方言说新闻的节目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5.
现在全国的电视新闻界克隆现象严重,中央台有了《焦点访谈》,然后各省各地市也涌现一批“小焦点访谈”,江苏台出了一个《南京零距离》,然后各地出现了不同地方的“零距离”节目。同样我们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阿六头说新闻》后,因为收视率高,表现形式独特,导致各种浙江乃至全国方言说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6.
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栏目设置和播出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显印象是:新闻性较强的谈话类节目和评论性节目增多,在与综合频道同时播出《焦点访谈》外,又推出了《央视论坛》、《中国周刊》、《世界周刊》、《国际观察》等重要的新闻评论性节目。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增加,是  相似文献   

17.
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从开播到现在已经五个年头了,它的收视率由开办时第一期的0.2%攀升到现在的12.1%,超过了目前热播的各类电视剧,已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一起跻身于全国新闻专题栏目收视前十名,引起业内同行的关注。目前,《法治进行时》栏目正以每周七天七个不同面孔,  相似文献   

18.
业界观察     
《视听界》2004,(1)
《焦点访谈》焦点不再?http://www.sina.com.cn新浪>新浪传媒论坛作者:hyman99发表日期:2003-12-0813:11:54昨天闲着没事,看《焦点访谈》吧,我这一看不要紧,差点没晕菜了。这是《焦点访谈》吗,不是《艺术人生》改版了吧?难道我们的焦点没有了?《焦点访谈》也许有《焦点访谈》的难处,但既然办了,就要有始有终,要坚持到底,要不就别叫《焦点访谈》这个名字,对不起“用事实说话”这几个字。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9.
康乐 《新闻传播》2007,(1):56-57
申宁:《新闻观察》节目主持人、执行制片人 生于1976年秋,从此喜欢了秋的萧瑟与厚重 毕业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拿的是法学学位,最后做了主持人,于是相信了几米的一句话:确定是美丽的.然而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生活经历:从八岁进入红领巾广播站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整个学生生涯总是与播音主持联系在一起.也就注定了一生与广播电视结缘。 性格:表面开朗快乐,内心有时孤独,但相信生活总是美好的。 喜欢的书:《平凡的世界》 喜欢的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最爱,爵士乐也很喜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自1994年4月推出后就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收视率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焦点访谈》取得如此佳绩,实属难得。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 《焦点访谈》的收视率为何下降,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不可忽视,如从栏目自身发展规律看,这个创办至今已7年的栏目无疑在经历着成熟的“考验”。《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增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长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个好事,也是一个坏事。成熟往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