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养人养心     
朱景忠 《云南教育》2010,(21):38-38
很喜欢一句古话: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的确如此,要想养鱼,得先养水,有水鱼才能活,优哉游哉;要想养树,必先养根,根深才能苗壮,最终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要想养人,先要养心,境由心生,心正才能身正,心无芥蒂才能平心静气,心安理得才能怡然自乐,气定神闲方能挥洒自如,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精神真实",才能引导学生"精神真实";教师"精神丰盈",才能引导学生"精神丰盈".  相似文献   

3.
王晓宇 《考试周刊》2013,(26):126-126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只有养其"根"而俟其"实",才能为国民体育打好基础。本文从认识观、教师观、教材观、器材观、课堂观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心力"不足,即心里面对学习的热情不足。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有效的滋养,他的天赋就没有基础,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很难发挥作用。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缩影,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些学生上课不专心学习,做事拖拖拉拉……坏习惯的养成多数是由家长  相似文献   

5.
朱熹讲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而要做到"心到",则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体会情味,产生语感,才能激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象",引起内心感受与情感共鸣,才有可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6.
"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育人理念与人才标准,"不器"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方法,对当代学校的"立德树人"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个别学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攀比之风日盛,引发了不少人对学校"立德树人"效益的质疑。立"怎样的德",才能树"大写的人"?是立"德的精神",是规范"德的行为",是外控人的行为,还是内生人的素养?这些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孔子的"君子不器",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观念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为大家所熟知,成为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教育共识。立德树人不仅说明"立德"是"树人"的必要条件,而且也说明"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站在教育学的角度看,立德树人表明,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树人",在于成"人"。第一,道德教育何以成"人"?道德教育何以成"人"?问的不是道德教育要成什么人,而是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相似文献   

8.
<正>田里的禾苗只有勤于浇灌、勤于除草,才能长得茁壮,相反如果不加以照料,任其自生自灭,甚至任意践踏,就永远也不会收获粮食,师生关系也是如此。俗话说:"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教育以人为本,它是人心灵感应的过程,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为师者,不仅要身正而且要行端,读了《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后我深有感触。一次不加辩解的指责、一次任意的挖苦、一场暴风雨似的批  相似文献   

9.
彭学明 《中国教师》2014,(24):13-14
<正>当今,问题学习在欧美国家很受重视,其发展趋势是学习方法的互相渗透和整合优化。而我国是"问题教学"的策源地,孔子提出"疑是学之始,思之端",教师有明确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求知求解目的学习。都说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何谓真正意义上的"惑"?如何才能做到"解惑"?在这方面,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 《当代学生》2013,(10):25-26
我们为什么要有"中国梦",我们又为什么要"复兴"?如果不能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会为前方的道路而迷茫。实际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人民幸福了,强国梦才能实现。而人民的"幸福梦",是要靠每一个人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哪位班主任没有遭遇过"教育困境"?只有不断突破"困境",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智慧,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班主任.对"问题案例"的反思和分析,最能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13.
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即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靠什么"交际"?当然是语言;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人类文化"?必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建构,即进行大写"人"字教育.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现模式",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就是母语文化教育,就是进入世界的教育"(<教坛之友>2001.10/24).  相似文献   

14.
有志者事竟成吗?那么,是谁在古稀之时悲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那么,是谁岁落花甲时仍"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那么,是谁远离纷纷尘世托心低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相似文献   

15.
记忆     
徐倩 《江苏教育》2014,(7):M0003-M0003
<正>无锡市连元街小学的故事始于19世纪末年。1898年,一个叫杨范甫的无锡举人与当时的开明绅士发起筹创新学之举,集资购下城中连元街上寿禅院旧舍,取名"竢实学堂"。"养其根而竢其实",他们取"竢实"之意,行"养根"之事,事实上是对新式学堂办学宗旨的一个宣言: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  相似文献   

16.
要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实、落细,需要与时俱进"为时养器",重建教育内容与学校价值,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与关怀,激活教与学,使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最大化;激发相关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等要素的对话,催生与释放承担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动力。如此,也许才能真正建立起灵动、润泽的基础教育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每每品尝"文昌鸡"时,无不对它的色香味形所垂涎三尺,问之:"为什么好吃?""鸡好!""为什么鸡好?""先放养,再笼养,让其采食大自然的菜籽、野果、虫蚁和矿物质等,修身养性,使其大米、番薯、花生饼、椰蓉等育之。"噢……如此简单,还如此科学,我想大凡生命之物都应如此吧。如果问校长:如今的学生应该怎么"养"?需要"放养"?怎么"放"?回答肯定是:笼养。要放养、不敢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组织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只有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感知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素养灵活选用,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长期以来,我们怎么给学生的习作下评语,怎么修改学生稚嫩的习作,研究的人不多,身体力行者更少。一个现象是:无论中学还是小学,四六句是最常见的模式,什么"中心突出",什么"语言流畅",什么"结构不合理",什么"语言啰嗦"等等,至于如何改正语言表达的毛病,结构如何才能合理,学生依旧不甚了了。之所以如此,与教师本身写作能力低下有密切关系。"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20.
李国兴 《科学课》2008,(6):54-56
上课如烹饪,科学课有怎样的"味道"才能"吊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成功味"甜"、挫折味"酸"、失败味"苦"、批评味"辣",除了这"甜酸苦辣"之外,教师还要"精烹细调"以下三味。第一味——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