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军府为核心的军事行政体制逐步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军事行政关系侵蚀民政,出现以“军”代“民”的情况.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西晋实为关键时期.本文即探讨了西晋时期军府与州府的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军事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走马楼吴简所载“炭民”“樵民”是烧炭服役户和伐樵服役户,为孙吴宫廷、郡县提供木炭、薪柴。“炭民”“樵民”都是“举户从役”,且终身服役。通过对“炭民”“樵民”的研究,既增进了解孙吴徭役制度,又进一步推动魏晋南朝徭役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巴”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在秦统一前后的行政机构辖制中被分解得颇为复杂。秦在巴地设置郡县有其现实因素、民族政策、军事意图等多方面原因,其所设置的巴地郡县在以后又发生了多次变迁,这些变迁与秦王朝的实际决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兵户制度是孙吴政权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三国鼎立时期,最高统治者为着保证战争对兵力的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本文就孙吴兵户制度的一些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赐教。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9,(2):94-99
隋末唐初,河北地区是农民起义军活跃的地区。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在此地区的行政能力急剧削弱,行政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部分郡县由于战乱残破而被废弃。与此同时,大夏等政权出于巩固地盘或与其他竞争者军事斗争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政区建设,因而这一时期河北政区变化较大。唐太宗贞观年间对河北政区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才使河北政区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6.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保”政策,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政权所继承。  相似文献   

7.
刘备东征孙吴原因质疑马平安建安二十六年七月(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不听众臣劝阻,决意率军东伐孙吴,结果在亭之战中大败而归。关于刘备东征孙吴的原因,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将其归结为“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1]长期...  相似文献   

8.
解方彤 《历史学习》2003,(11):45-47
一、选择题人们在评价古代有作为很有影响的皇帝时往往首先想到“秦皇汉武”,回答1~5题1.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B.他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他修筑了长城D.他焚书坑儒2.秦始皇时创立的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C.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D.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3.汉武帝一改汉初“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主要原因是①各地流民暴动不断②匈奴对西汉边境的骚扰③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增强④王国严重威胁中…  相似文献   

9.
一地方监察制度可追溯到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夏、商、周的地方机构中设有监察官吏,称之为“方伯”。“千里之外设方伯。”①“受命于王,以监察一方者,谓之伯。”②秦之监察御史,汉之部刺史负责地方监察,隋唐系中央派往地方的官员负责监察,后来兼有了地方行政、军事权。明代建立后,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明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沿袭元朝。吴王元年,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军事上改元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监察机关仍称卸史台,地方由行中书省统领一切。当时虽建立了吴王政权,但还未完…  相似文献   

10.
赤山浦(今石岛湾)是新罗航海贸易家张保皋在唐贸易最重要的联络地和中转站。为保佑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给生活在当地的新罗人进行佛事活动提供方便,张保皋在赤山村建造了一座法华寺院。赤山村一带是唐代登州地区新罗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他们主要是来这里经商贸易的新罗商人及其家属。勾当新罗所设置在文登县清宁乡。直属登州都督府,但也不能抛开文登县行事。所谓“管文登县清宁乡”,是指管理该乡的新罗人户,到“敕平卢军节度同军将兼登州诸军事押衙张咏勾当文登县界新罗人户”后,勾当新罗所管理的新罗人户便由清宁乡扩展至整个文登县。  相似文献   

11.
在台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临海,一个是临海县,一个是临海郡,均为三国时孙吴设立。至隋郡县合并后,合为一个临海,唐时数次合分,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其实,孙吴临海和唐以后的临海不是同一个县,吴临海县就是唐永宁县,即黄岩县。  相似文献   

12.
西夏占据敦煌后,在瓜州、沙州建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并委派豪酋大族实行统治。瓜州和沙州位于西夏边陲,军事作用突出,因此,西夏在二州分别设立监军司,负责当地的军事与行政事务。同时在二州分别设立刺史、转运司。沙州单独设立经制司。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通判、习判、承旨、都案、案头等自上而下构成了瓜、沙二州的职官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期所形成的吴蜀联盟在客观上是孙刘联合拒曹的军事、外交产物 ,联盟的缔结始于荆州之争 ,也随着不同割据势力对荆州政权的争夺而不断强化和弱化 ;由于孙吴政权在吴蜀联盟中占据外交的主动 ,因而从其主观上看来 ,吴蜀联盟更是孙吴“限江自保” ,乃至“总括九州 ,志成帝业”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孙吴时期行政职能、丘的性质和秦汉以来基层官吏设置等传统的考察,认为走马楼吴简中"岁伍""月伍"是新出现的丘的管理者,二者分工不同,"岁伍"主要管理丘中的民户,"月伍"则负责土地管理,并且有时还要负责代缴本丘居民的赋税。  相似文献   

15.
在宋夏战争新形势的推动下,宋仁宗朝的陕西路军事财政责任上移,朝廷建立“中央—地方”的财政供给体制,使之成为陕西路军事财政融入国家财政的重要阶段。主政者以扩权与分工为基本原则,构建以选近要特置的陕西路都转运使、本路转运使与言官、清要和财计等朝官组成的临遣系统,分别负责“经画”“奉行”“督办”等事务的三位一体军事财政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度支为主、内藏为辅承担起本路供军主责并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将之与“要害”战区、纵向防御战略相结合优化军需供给模式。而西夏立国带来的国防压力与财困冗费造成的内政忧患之间的平衡,以及由和转攻战略与士人轻夏思想之间的纠缠,共同制约奠定了“既增又限”“省费供军”的财政路线的政策基调。仁宗朝陕西路军事财政新的变化,凸显了北宋陕西路军事财政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阶段特征与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在汉末争夺斗争中,交州最终归孙吴所有。孙吴对岭南的开发治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交州开始归顺孙吴,并开始了对海东四郡地方势力的整顿,而且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在第二阶段,孙吴铲除了士燮家族势力,实现了对交州的直辖管理,交州社会发展有了很大变化。第三阶段,分交州置广州,新设了很多郡县。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孙吴统治之下的岭南社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也为该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郡起源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中期以后已普遍得到了推广,并初步建立起行政管理机构。郡的长官曰“守”,郡守有治民攻守赏罚之权,对君国负完全责任。秦并天下之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秦郡一律置“守、尉、监”三长官。郡守为一郡之长,主管一郡行政。郡尉掌佐郡守,典武职甲卒。郡守、尉均有丞,以协助处理日常事务。郡府设诸曹掾属,以理一郡民政事务。汉承秦制,但随着疆域的扩大,郡的建置乃有较大的发展。郡为汉代地方行政的骨干,故郡守的职权颇重,考察一个郡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首先要了解其行政长官太守的情况。《汉官》说:“…  相似文献   

18.
一、《宋史》卷四五一《陈文龙传》载:“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案:“福州”应作“福建”。据《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宋代的福建路共辖有六州二军,即福州、建州(后改为建宁府)、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邵武军,兴化军。宋代在一些军事要地设军,其地位与州均是同等的行政机构。因此,兴化军和福州无隶属关系。陈文龙应是福建兴化军人,《宋史》谓之福州兴化人,不确。  相似文献   

19.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右某家口食”类户籍簿的里计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统计一里的现有户数和男女口数,再按照人户身分,分门别类地统计该里人户。官府编制此类籍簿的目的是著录并统计一里的所有户口,而非记载役龄男子的服役情况,其性质与派役簿无关。从东汉同类户口簿标有“卒”、“甲卒”等注记以及孙吴时期仍保留征收“更”钱的记载看,孙吴“凡口若干”类户籍簿具有征发口算赋与徭役的功能。与“凡口若干”类户籍簿相比,“右某家口食”类户籍簿更具有基础台帐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北洋时期,中国地方军事化已达到极点。由于执政当局无力提供过于膨胀的军事给养,更不能统御地方武装力量,军阀动辄以摊派、抢劫等手段疯狂掠夺地方生存资源。而地方社会在守护与争夺生存资源中,又分化出枪会、民团等武装组织。这些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众深陷于军事化漩涡而不能自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