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璇 《视听界》2012,(6):62-66
由于受两干爹年封建观念的影南,藐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犏重于对女性形象的片面解释,缺乏完整公正的认识。随蓄女权主义的发展,女牲形象需要突磺,改善与提升。本文以女权主义视角下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为了改变电视广告中被目化的女性形象,更是为了找寻列男女两性自由、平等韵乐土。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不论在产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在两性性别建构方面仍然固守传统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成规,尤其表现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两性的空间呈现上,从男权秩序、男性欲望出发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使得"作为女人的女人依然是缺席的"。①在空间呈现上,将女性固置于客体和从  相似文献   

3.
杨丽雅 《新闻界》2012,(3):46-49
突出新闻报道的多元化,女性传者与女性视角不可或缺。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女性传者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出色表现和显著优势,归根结底是要促使传媒领域两性平等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苏柳 《新闻前哨》2020,(2):81-82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实现了互动过程中身体的缺席向在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女性身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众多的社会议题通过围绕女性身体的讨论表现出来,如话语权力问题、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等。传统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仍发挥着作用,但女性意识也出现了觉醒,女性开始掌握自己的身体,表达自我,追求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东晓 《今传媒》2013,(2):153-154
当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审美性与消费性,在文化消费活动中,女性"被看"的客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女性的"边缘化"处境引起了女性主义者的抗争。男女两性既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文化价值建构的主体,共同参与文化产品及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应该警惕女性身体及形象的客体化的现象,提高性别意识,共同建构两性和谐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吴秀珍 《图书馆》2007,(1):78-80
在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环境的变化推动了传统工作模式的变化,也给馆员的观念带来了一定冲击,尤其是中年女性馆员,其心理反映更大,在一定程度上给工作带来了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年女性馆员心理焦虑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年女性馆员在信息化工作环境下的心理焦虑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网络空间中,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主宰着目前的女性站点,女性网络用户首先是作为商家要猎获的目标群体,网络内容还是较多地为她们传统的性别角色设计,并强化着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关注社会和两性生存发展状况,以女性为主体,以女性的视角来提供信息的网站在商业化流行的形势下显得势单力薄。  相似文献   

8.
周琼 《东南传播》2010,(3):65-67
电视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宣传和女性自身的形象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充当了一个重要的性别传播器。故电视应打破传播领域内的偏见和歧视,运用女性视角重塑新时期女性形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9名育龄女性的半结构化访谈,旨在从传播学视角深入考察信息传播与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的生育认知与信息传播紧密交互,共同影响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一方面,大众媒介所传播的风险信息建构了育龄女性的生育风险认知,无形中加剧育龄女性的生育恐慌,从而潜移默化地降低女性的生育意愿;大众媒介所展现的正面话语有助于消弭育龄女性的生育风险认知,但这种正面话语在传播空间中并非总能“被看见”。另一方面,亲人之间形成的垂直代际传播以及同辈之间的水平传播也会对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以互动和博弈的方式发挥作用。其中,来自人际传播的生育信息对育龄女性生育认知、生育意愿的影响力度明显强于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用人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雇用女性或者提高女性的雇用标准,为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设置重重障碍;即便女性获得了工作机会,但在工作过程中,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很难获得晋升机会,对于那些能够参与企业战略管理与决策的高层领导职务只能望洋兴叹,又再次受到了"玻璃天花板"的层层拦截。女性的就业劣势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社会性别角色、性别分工以及女性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冲突都是造成女性就业劣势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1.
徐超  戴星 《大观周刊》2012,(31):94-94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与推动,然而,在现实中,却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利用明显低于男性,而且在实际的人力资本投资中,还存在投资的性别歧视。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女性人力资本及其提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查玮 《东南传播》2010,(10):104-105
随着女性消费者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电视广告在两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开始打破以往"男强女弱"的传统两性关系。2009年的一则肯德基电视广告从新视角切入,成功塑造了新型两性形象,其对于电视广告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与改写,成为获取广告灵感的创意来源。  相似文献   

13.
郜书锴  李丹 《东南传播》2014,(12):97-100
现代社会,广告文化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重要的大众文化现象,广告创作中的黄金法则"3B"原则,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被奉为广告创作的圭臬。当下,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形象通常是由男性文化主导的结果,往往偏离甚至扭曲了两性平等的社会角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发展的隐性障碍,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失色与着色过程中塑造真实的女性角色,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开放表达、碰撞与流通有利于激发女性的性别意识,自媒体的低门槛使用使女性平等地掌握话语权成为可能。但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资本的运作力量以及消费文化的蔓延等多重因素的合谋,使得女性的话语权再度消解。要超越这一桎梏,其策略之一在于从文化价值认同着手,重塑两性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相继延伸到了虚拟的赛博空间,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并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两性问题也在互联网上有所突显.本文拟以女性网站及女性频道为例,考察互联网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探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性别问题上是否依旧存在刻板印象与歧视现象,网络时代是依旧延续着男权话语体系,还是为女性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冯月 《新闻世界》2011,(6):152-153
本文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定位进行分析,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李建波 《视听》2016,(1):53-54
电影《画壁》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电影,华丽的造型、极致的特技、美丽的仙女等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影片中,姑姑的感性愚昧、芍药自我牺牲、丁香等人对男人的低眉顺从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从男权主义的视角出发,把女性刻板地限制在缺乏理性、自我缺失、盲目顺从的低素质、弱者位置上,宣扬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母亲、妻子、弱者、感性等),不利于推进两性和谐和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8.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台湾女作家陈玉慧的长篇小说《海神家族》借家族故事书写民族历史,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审视了社会变迁中的女性命运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发人深思。该小说在突出女性写作立场的同时,将个人与家族历史与现实糅合在一起,发出了"我是谁?"的追问。历史的镜像与现实的困惑相交织,组构出人性的变奏曲。  相似文献   

20.
张恒军 《新闻界》2012,(1):50-53
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化建构的结果.缘于刻板印象,当代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过分强调私人领域,忽视了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形象.这导致了贬义性女性形象的泛滥.本文通过对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形象进行分类和特点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女性形象在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环境中的走向提出了建议,以促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的媒介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