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那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语言……无不令我折服。其中于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让学生理解感悟“林冲为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一教学重点时,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林冲的为人,老师已经读出来了,写在手心里了。你猜猜老师写的是个什么字?”  相似文献   

2.
故意的迟到     
上课铃响了,学生等待于老师来上说话课。他怎么没来?于老师从来不迟到呀!几个小脑袋探出窗外张望——来了,怎么不是于老师呀? 一位青年妇女急急地走进教室:“请问,这堂课是于老师来上吗?我姓孟,是教育局的。请你们转告于老师,他的那篇文章本周内一定要写好,写好以后打个电话给我,电话号码是57159。”  相似文献   

3.
正读完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也终于明白了于老师的学生为什么都喜欢他这个老师。这样的老师,连我这个老师也喜欢。一本书看完,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我看到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于老师,在和学生相处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但是,就是这看似一件件的"小事"铸就了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了每一个老师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4.
片断一(谈话导入)师:谁听见了刚才报幕的老师说我姓什么?生1:你姓齐。生2:你姓于,叫于老师。师(板书):于永正。师:你们能不能笑眯眯地称呼我?生1~5(笑眯眯地):于老师。师:你们还可以叫我什么?生1~10:于老师、于永正老师于爷爷……于伯伯于永正先生(shēng)师:是啊,我比你大,我是先生(shēng),你是后生(shēng)。(学生被逗乐了)我是老师,应该叫我先生,应读轻声先生(sheng)。师: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生沉默了片刻)生1:于永正。师(拉着这名学生的手):到!终于有勇敢的站出来了。(生1激动得满脸通红,乐得合不拢嘴)师:叫我于老师、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5.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到广州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五重教学”艺术所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于老师每次板书,特别是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都是把身子蹲得很低很低,大腿与小腿之间几乎弯成了九十度,那样子似乎不太雅观,有些听课的老师都为此窃笑。可笔者却认为:于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特别是个矮的学生,看清老师是怎样板书的,尤其是看清每一个生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书写要领等等,是真正的理解学  相似文献   

7.
有幸数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和讲座,在感受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被于老师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所启发: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告诉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应该是唤醒!那么,如何唤醒呢?从于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启发,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8.
今年早些时候,我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的《一株紫丁香》。于老师追求的是简简单单的教学风格,收获的是扎扎实实的课堂实效。他的课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没有故作姿态的"忽悠",是那么真切、自然、民主、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情味。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于老师在教学中设置了自己背诵课文的环节。当于老师告诉同学们自己要背诵课文时,我看到了同学们惊讶的表情,期待的目光,继而专注地听于老师一字不漏地  相似文献   

9.
师恩难忘     
<正>冬日的云龙湖不再碧波荡漾、鲜花竞妍。漫步在紫薇岛上(于老师生前最喜欢这里),眼前仍然是和于老师散步于此的情景。紫薇花开百日红,轻抚枝干全树动。于老师最喜欢紫薇了,每有徒弟来看望他,他总要领着大家在岛上走走,在花下聊聊。当然,聊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他最喜欢,最割舍不下的语文教学。始终认为自己是于老师的弟子中最幸福的一个,因为在我成长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于老师的身影和声音。  相似文献   

10.
有幸数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和讲座,在感受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被于老师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所启发:“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告诉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应该是唤醒!”那么,如何唤醒呢?从于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启发,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琢磨于老师的语言艺术,体会于老师课堂里传达的思想情感,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得好。上好课对于永正老师而言是一种自觉的追求。他说,学生心中的好课,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于老师赞美自己上学时遇上的恩师,说这几位老师"已经和他们的课融为一体了——课即师,师即课"。于老师以自己的老师为样子,几十年锲而不舍,在教学的征途上拾级而上,臻于化境,呈现了人课一体、生命升腾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时间:2005年5月16日下午地点:南通市港闸区五里树小学对象:全区语文教师代表主持:瞿茂森(港闸区教研室)主持人:各位老师,上午我们听了于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欣赏了于老师的教学艺术,并聆听了于老师精彩的讲座。现在,于老师又来到了我们中间,使得我们能够近距离地和于老师接触,和于老师对话。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有许多问题和困惑,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向于老师请教。  相似文献   

14.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2,(35):35-36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快速走进教室。这堂是大家最喜欢的心理健康课, 美女于老师已经等在教室门外了。教室里安静下来, 于老师微笑着看着同学们, 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在我们人生的坐标上" 几个大字。"同学们, 这是我们这节心理课的题目。请大家准备一张纸。"于老师带领大家画 " →", "请大家画长一点哈!" 老师说。"老师, 你让我们画的是数轴吗?" 有人问。  相似文献   

15.
一位好老师     
<正>于老师是我的英语老师。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她,因为她看上去聪明又和蔼。于老师喜欢在我们的作业上写一些鼓舞人心的话。所以每次交作业的时候,我都非常期待能得到于老师的回应。记得有一次,我英语考试没有考好。于老师就给我写了一些话,她  相似文献   

16.
无缘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于漪老师充满艺术魅力的讲课,却有幸多次听到于老师关于如何备课的教诲,获益非浅。于老师几次强调,熟悉教材是教师备好课的基本前提,要把教材备到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果教材尚且生疏,理解还不十分完全准确,那就谈不到钻研。于老师对此一向十分重视。有一次,一位青年  相似文献   

17.
卢光阳 《教育文汇》2006,(8):F0002-F0002
在我国小学教育界,如果有一个“十大名师”名单,我想于永正老师一定会当之无愧地荣列其中。于老师在小学语文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40多年。凡是了解于老师的,都说他是一位既有先进的教改理念,又有丰富  相似文献   

18.
<正>一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于永正老师大名的。彼时,我是一名懵懵懂懂的教学新兵,常在《小学教学》等杂志上看到于老师的交际作文课例,被他精妙的教学设计和幽默的教学语言所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抄了一篇又一篇他的教学实录。那时,于老师在我心头,是遥远而高峻的存在。现场感受于老师的风范,成为我的梦想。1995年9月,梦想成真。那是柿子还很青涩的季  相似文献   

19.
于永正先生是我崇拜的老师。1994年秋天,那时的我刚工作3年,校长安排举行了一个非常简朴的拜师仪式。我送上文房四宝,于老师则回赠了我一句:路,在自己的脚下。后来提到这件事,于老师看  相似文献   

20.
听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全场皆惊。惊的是于老师细读文本工夫之高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