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治国的实现过程,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整体推进的过程,文章选择其中的守法环节为议题,就政府守法的宪政学理论基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进行初步探讨,阐明了政府权力的来源以及通过政府守法使宪法庄严宣告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得以具体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2.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守法的法治蕴义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仰赖公民守法。但守法不仅仅是履行法定义务,它还应该包括对他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法律权利的积极享用。公民守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法律主体性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公民接受法律的过程。公民接受法律,既取决法律本身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社会中介条件和社会法制环境,更取决公民的主体性意识的建构与弘扬。整合这些条件,才能使一个法律制度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支持与信赖。  相似文献   

4.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 ,提出了守法道德化的涵义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与道德的互动关系及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等方面 ,阐明了守法道德化合乎理论逻辑和时代发展逻辑 ,并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守法的特点 ,提出了守法道德化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黄婷筠 《湖南教育》2002,(21):27-2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守法品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学校里,老师除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系统地给学生讲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因为纪律与法律是密切相连的。一个经常违反纪律的人,就有可能发展到违法犯罪,违反法律与违反纪律本身没有不可愈越的界限。所以,加强纪律教育,就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使学生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普法教育是一种涉及面广、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守法状态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不是主体被动地遵守法律的消极状态,更不是作为违法的对应面而被推定的一种可能或隐形的状态,它是主体在个体—社会的互动博弈过程中,基于理智的成本分析和选择的积极行为状态;它也不是将法律“依据”当成亦步亦趋的机械行为,而是依据法律设置的权利义务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充满个性活力和创造性的积极行为。  相似文献   

7.
守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主要包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职成教要加强对学员进行守法教育,使学员知法守法.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对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相似文献   

8.
守法不能简单地从依据上理解为对法律的遵守,而应当从行为上理解守法的多层次含义,以对守法行为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0.
论守法精神     
守法精神是法制运作的必要机制,是法治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衡量法治环境优劣的基本尺度。守法精神包括服从法律、运用法律、信仰法律、批判法律四个方面的内涵。市场经济是守法精神生成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守法精神生成的政治基础,市民社会是守法精神生成的社会基础,理性文化是守法精神生成的文化基础。守法精神是创制良法的思想源泉、依法行政的思想保障、公正司法的思想基础、自觉守法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守法,是法律的主体化和对象化,是个体化的主体价值与法律化的社会价值的磨合与融合。其程度取决于对这两方面价值的评价、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守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客观要求,并强调指出: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切实重视守法,加大守法宣传力度,实现人们自觉守法。  相似文献   

13.
守法与幸福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不同于快乐,它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心理感受,更是为追求理想目标不懈奋斗的动态过程。在现代化的法制社会里,只有通过守法的基本途径,才能实现幸福这一人生的终极目的。但是在守法过程中,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有可能会发生冲突。这就更需要通过守法,尤其是通过积极守法,才能使二者达到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守法主体应该是具有法治思维和生态思维的“人”,是生态人格和法权人格的融合体,这样的“生态人”是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内化一体的生态人,守法成为其行为的一般性准则。塑造这样的“守法生态人”的过程就是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主体协同法治的过程,是实施最严密和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个法治社会,人们的守法状况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言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自觉守法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而且会更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本文着重从守法对个人产生的积极作用,个人守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等方面阐述守法的个人价值,从而提出要加强公民的守法观念,大力推行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导思想。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存在着一些误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对“法治”理解不够。从行政权力的特点及我国行政执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法治,政府必须率先守法。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建设与守法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公民自觉守法意识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公民自觉守法意识的最终形成则需要道德的支撑,为此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增强全民自觉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守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阐述中小企业守法的意义,并探讨促进中小企业守法约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法制最健全的时期。贞观法制的推行,维护和巩固了唐初的政治统治,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作为最高统治唐太宗的法治思想,对贞观法律的制定与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之风中可见太宗礼法合一,依礼制法的法律思想体系。在唐太宗礼法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唐律》保障了“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刑法的规范,为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