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珺  金霞 《新闻窗》2013,(2):74-75
一、“新史学”的发展 自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一文之后,新史学便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务实的治史态度,服务现实、服务民众。针对传统史学的“四毛病”、“两弊端”、“三恶果”,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口号,他说:“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相似文献   

2.
《旋报——(深圳特区报)史稿》是新史学研究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所谓新史学。是相对于19世纪的实证主义传统史学而言。是20世纪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系列新动向和新发展的总称。概而言之.新史学有三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梁启超的史学研究中,运用最多的是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将历史学与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最能体现其多学科治史观。  相似文献   

4.
段愿 《档案学研究》2024,(1):134-14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也是中国近代方志学理论的开拓者,并且在档案学方面也颇有独到的见地。但与梁氏史学思想的研究相比较,人们对其方志学和档案学思想的研究却显单薄。档案、志书同源别流,有很深的渊源。作为“方志学”概念的提出者,梁启超对方志尤其是县志之研究颇深,受他关注或得其好评的县志有100多种。分析这些志书,可发现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而这些特色和价值与梁启超的方志学思想颇为契合。梁启超所誉“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的那一大批县志,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些价值和特征,也折射出梁启超独到的史志观和档案学思想。而正因为志书和档案具有同源共生关系,因而分析梁启超的方志观对档案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清末以来,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成为中国学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史学界不断趋新的有益探索,都为美术史的写作提供了有益指导,主要体现在美术写作体例、美术史观和美术史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在梁启超及其所倡导的新史学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史书籍的写作与研究具有体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术史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强 《兰台世界》2016,(20):107-109
对于新史学与新闻学联系的探讨,不仅仅是普泛性的求得二者联系的本质,而是对梁启超新闻研究的一个前提性认识。在梁启超与中国整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找出其共同的精神性意识:实用理性,并结合他的新闻传播观与其实践活动之间的差异,给这种联系一个重新的阐释。同时,梁启超的"新史学"对他的新闻传播观与实践活动具有规范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代史学研究新趋势与档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中国档案》2005,(8):34-36
19世纪前,传统史学研究以“今天的历史即过去的政治,今天的政治即未来的历史”作为理论基础。20世纪以后,这种具有一定狭隘性的传统史学被新史学所取代。新史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上层政治,还包括经济、文化,甚至特定时期内普通人的思想和生活。因此,对于新史学来说,开辟新的史料源变得十分重要。另外,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充分吸收其他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理论,使得历史研究在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史学研究出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需要,开始最大范围地运用和发掘档案史料。当代史学研究新趋势对档案利…  相似文献   

8.
也谈新史学: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闻史研究中,有学者对目前我国广为应用的实证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新闻史研究应当更多地借鉴西方"新史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且重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的命题。文本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对"新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检视,认为西方"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某些思想具有合理性,但是,不能将这种合理性无限放大。因为总体看来,"新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是从主观出发的,并且是从现时的主观出发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片面性。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的同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要考虑到所应用的学科领域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1918年,蔡元培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作序时写到:“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1),点明了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梁启超曾说报馆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子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2),其中“将来之灯也,现在之食粮也”,指的就是新闻与历史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多年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想颇为广大学者所瞩目,就此进行了不少讨论。但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低估甚至忽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它之前一些求改革的尝试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而,只要我们不割断历史,就会发现,早在辛亥革命前,特别是ZO世纪最初几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就曾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其代表作就是《新民说》。深入研究梁启超的《新民说》,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梁氏的整个思想及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新民说》的缘起早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就批评洋务…  相似文献   

12.
一梁启超当年在谈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时曾说过,根据中国的历史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既是我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言论界的骄子",又是我国近代学术巨匠.其关切时代脉搏,"笔锋常带感情"的风格,曾为无数知识分子所倾慕,连胡适这样的通才巨才也一度"望之若在云端".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矣!治近代学术者,无论哲学、史学、文学等等,不可不谈梁启超.治档案学者,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他是目前所见记载近代最早从海外抄录档案文献的先贤,而且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述中还有不少关于档案的议论.这些议论不仅作为"治史所持之器"的重要内容在其"新史学"的方法论中颇值得重视,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档案工作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国史学界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的当代史研究仍是一片荒芜!”而现在,这片土地已结束了“荒芜”的景象。我们河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的“1949—1989年的中国”套书,已经全部出版了。这套书按照我们人民共和国40年历史的发展顺序和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分为四册:第一册《凯歌行进的  相似文献   

15.
潮流溯源 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一部号称“历史正剧”的长达59集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并不是偶然的。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离今天很近,很多奇闻逸事现在仍在民间流传,世俗社会对这些稗官野史仍有很大兴趣,作为大众传媒,电视剧将它们搬演出来,正好迎合了人们猎奇探秘的心理;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人们发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不少是从清朝继承下来的,那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我们今天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仍有借鉴意义。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追寻那段历史的意义,是因为现实的问题呼唤我们从某个方面重新去发现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史学家,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启新风气的一代大师,面对中华民族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提倡西学,极力推动外国著作的翻译,以期“兴民权”“开民智”。值此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特根据晚清档案记载,追记梁启超致力西学翻译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17.
荐书     
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晚年,他对佛学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对佛学理论作了总体概述,提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这是对佛典现代理解的高度升华。对于佛教中最玄妙的“业与轮回”、“无常与无我”、“解脱与涅槃”,梁启超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生物、物理及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作了解释。梁启超的解释浅显易懂,触及到佛典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序》),例如“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等等。这种写法有其新颖特别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生硬地把梁启超的一生分割开来,放到与各个人物的关系之中,使得整本书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全书读下来,一个整体的梁启超的形象是极为模糊的。  相似文献   

19.
1915年元旦,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在汤山宴请梁启超,还请了杨度作陪。宴席上,袁克定列举了共和体制的很多缺点,问梁启超怎么看。梁启超以只研究政体不研究国体为由搪塞,心想袁克定为什么讲这些。  相似文献   

20.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