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共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  相似文献   

2.
<正>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掌握好一两项运动技术和锻炼手段,使其终身受益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等学校公体课一般只开设二年,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为了贯彻1979年教育部《暂行规定》中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在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课”的精神,我们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在本校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不同体育锻炼组织形  相似文献   

3.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体育课成绩的考核办法、内容及评分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把本人多年以来的具体操作方案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高中阶段学生成绩考核方案1学段体育成绩=高一年级体育成绩×20%+高二年级体育成绩×40%+高三年级体育成绩×40%2...  相似文献   

4.
随着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要求高中体育教育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探索高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研究认为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育,是完全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但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让学校、家庭、社会互为补充,形成一体,共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暴露出学生身体锻炼与体育技能培养的矛盾、教师体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体质评价等问题,本文对我国和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模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沙鑫  张军 《精武》2012,(29):54-54,56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政策的推行,选项教学成为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培养着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育课选项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矛盾,本文旨在分析高中体育课实施选项教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实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它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其重要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是,现行的锻炼标准还不尽完善,它只包括了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各学段,而缺少小学一、二年级的锻炼  相似文献   

8.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 ,要求高中体育教育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调查法 ,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研究认为 ,现阶段的普通高中体育教育 ,是完全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 ,但应加强学校、家庭、地域社会的联系 ,让学校、家庭、社会互为补充 ,形成一体 ,共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关于普通高校健身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献综述法和实验法,着重对普通高校体育课课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对课程设置建议分:一年级的健身课以及二年级的终身体育课(或称兴趣选项课),对理论教材、锻炼内容、教法组织模式、考核内容及标准进行探讨研究。并针对一年级的健身课、二年级的健身选项课的课程设计了一套健身课教学模式——“运动处方个体化”教学模式,并制定了专项考核内容及标准。这既使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了体育素养与体育能力,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94级685名学生四年来《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成绩的统计及部分学生课外锻炼状况的调查,讨论分析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体育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女生略优于男生;大学生身体机能水平较低;大学期间体育发展呈一、二年级上升,三、四年级下降趋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形成。针对以上情况,对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而中心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在《关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讲话中指出:“智力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素质,体质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而且智力素质的发展要靠体质素质。一个人身体不好,脑子就不灵。”但是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大学生体质普遍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一年级上升,二年级继续上升,三年级下降,四年级继续下降。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与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课,学生参加锻炼人数逐日减少相联系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锻炼能力。目前,国外许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基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充分体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制健康水平。教材为适当拓宽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沈阳市五中是一所重点中学,拥有24个班级(高中16个班,初中8个班)共计1216名学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贯彻《两个暂行规定》,实现周总埋生前要让青少年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的遗愿,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小时”体育活动必须坚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主;在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以经常性锻炼为主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水平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所划分的水平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划分学习水平主要是为了在一定的阶段内,更好地加大教材内容的弹性,使学校和教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能及运动技能等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六个水平,并在各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相应的目标。其中,小学l~2年级为水平一、3~4年级为水平二、5~6年级为水平三;初中阶段为水平四;高中阶段为水平五。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还在各个领域为水平五学段学…  相似文献   

15.
高中体育选修课教学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验法与调查法对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作了研究。证明体育选修课符合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培养了一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验法与调查法对在高中开设体育选修课作了研究。证明体育选修课符合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竞争意识,从而培养了一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原《标准》)的基础上,2014年7月18日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新《标准》)文件。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值得探讨。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变化的简要分析1.变化:新《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学生按照年级划分为不同组别,身体形态类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新生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实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体育选项课是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并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的不断深入,在体育课堂中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通过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试验,对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旨在为运动处方在中学教学中得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使体育教学更符合高中毕业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发展学生的运动专长,以助于养成锻炼习惯。使他们能在一个更为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锻炼,促进身心、个性健康发展,有效增强体质。为此,我校于1985年在高三级男生开设了“选项教学课”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