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中有许多方面至今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义利观是他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的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用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墨子反对儒家的存义去利观点,主张义利并举。认为天下所有利益必须符合公义,即他所讲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儒家义利观是建立在极端的个人道德基础上,要求人必须以诉求高尚道德为准则,而墨子的义利观是建立在天志本体论、明鬼经验论和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2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论墨子学说     
墨子学说以救世为旨归。墨子从出诸社会的意志、功能和基本利益出发,为社会设计了一套符合理性、正义的“天志”“贵义”原则,用以为建设合理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这一原则体现于社会政治层面,便是“兼爱”的价值内容。他强调“行兼”,主张身体力行,把“蹈义”“利天下”作为实现其思想学说的活动层面的保证,这使其学说洋溢着实践理性主义的价值光芒。  相似文献   

4.
论墨子学说     
墨子学说以求世为旨归。墨子从出诸社会的意志,功能和基本利益出发,为社会设计了一套符合理性,正义的“天志”“贵义”原则,用以为建设合理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这一原则体现于社会政治层面,便是“兼爱”的价值内容。他强调“行兼”,主张身体力行,把蹈义”“利天下”作为实现其思想学说的活动层面的保证,这使其学说洋溢着实践理性主义的价值光芒。  相似文献   

5.
杨朱主张“为我”,认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人们利于他人的行为太多了,只要大家都退而独善其身,整个社会就太平了。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人们之间厮杀争斗,是因为人们之间不相爱,主张“爱人之父如爱己之父”。孟子把他们的主张视为异端邪说。  相似文献   

6.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诸侯畔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①的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适应这个时代的特点,墨子探讨的问题非常广泛,它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科学领域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尖端”问题。他的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利民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利民论,是墨子经济思想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墨子的这个理论,利民是治国的根本目标,爱和义都必须服从于利,爱利相连,义利合一。第一利民是治国…  相似文献   

7.
涂平荣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23-25,46
墨子的政治观和伦理思想共融,形成其独特的政治伦理思想。他主张为政者应以“兼爱”为施政纲领;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政治责任;以“尚贤”为选官之据;以“非攻”为和平之本;以“节葬”、“节用”、“非乐”为政治道德等等,墨子的这些古典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今政治伦理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界有所谓“显学”、“隐学”之别。被称为显学的除后人皆知的孔子儒家外,还有后来失传的墨家。墨子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墨家精神。这一精神,孟子曾用一句话精确地概括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精神,其主旨和儒家一样,怀抱济世之志,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追求正义,崇尚兼爱,并身体力  相似文献   

9.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义利观一直被概括为“义利双弃”或者“绝利弃义”,在这种思想中老子主张抛弃那些只有道德之名面无道德之实的“义”和只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利”,而提出了“善利万物”、“以百姓之心为心”等明显具有重义思想的主张;但是老子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欲望,他主张“实其腹”,“强其骨”,并由此逐渐过度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局,乐其俗。”这种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善利万物”追求天下百姓之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主张,正是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肯定和鼓励的。实现传统观念的现代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格外关注民生,重视民利,高举公平正义的旗手。他的公平正义观表现为公平正义的交往观、自然观、财富观、人才观、教育观,而且还在于他提出的践履公平正义的策略和方法。学习借鉴墨子的公平正义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义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格外关注民生,重视民利,高举公平正义的旗手.他的公平正义观表现为公平正义的交往现、自然观、财富观、人才观、教育观,而且还在于他提出的践履公平正义的策略和方法.学习借鉴墨子的公平正义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义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天志,也就是相爱相利;而器的本质也是利于人。于是,道与器不仅不互相对立.反而互相通达。因此,君子不应该不器,而应当道器兼修。巧器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行道义。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三月中旬,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主编卞孝萱教授因公来校,曾应邀作《文史互证的学术意义》的学术报告。《(戎幕闲谈)新探》一文,即报告内容的一部分。卞先生是著名的唐传奇研究专家,早有专著《唐代小说与政治》问世,饮誉海内外。本文结合中晚唐之际的政局及士人间的党派分野,以“正史”同“野史”相互参证,从而从荒诞不经的佚闻闲谈中,发掘出严肃的政治内容。不仅显示出作者文史兼通的博洽与精见卓识,亦可从中窥见其“文史互证”的治学思路与方法。本刊先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墨子认为"义"犹利也,道德原则和功利原则应该一致,基于此点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墨子又提倡"节用",对统治阶级提出了要求,认为他们应该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强本节用"。在这里,"兼爱"和"节用"都体现了墨子思想中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墨子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以其独特的视点,建立了自己培养“能人”的教育标准。这种标准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逻辑因素,使得墨子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科目的性质与教材内容的特点、受教育者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以及最终的结果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这种独特的素质教育标准,却在历史的发展中被湮没了。在当代,我们有必要重新诠释墨子的教育思想,使之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仁义道德管理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仁义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和最高范畴,本文分析了孔子“仁”对人的关注与尊重以及“义”对事物正当性的追求,论述了孔子道德管理思想的合理内容及应予剔除的糟粕。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思想时,应该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分析,既吸取教训,也吸纳其合理成分。孔子仁义思想孕育生长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有关深厚悠久的文化根基,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现代社会中仍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现代行政管理思想创新时,既要放眠世界,也要研究我们立足之地的中国过去、现在与将来。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19.
先秦哲学家荀子首次对荣辱现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先义后利则荣。先利后义则辱。并进一步把荣分为义荣和势荣,把辱分为义辱和势辱。君子可以是义荣而势辱,也可以是兼有义荣和势荣;小人可以是义辱而势荣,也可以是兼有义辱和势辱。君子小人之分关键在于义的荣辱。好荣恶辱是人的共性,但君子小人趋荣避辱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荀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当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质的论题,对墨子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从多方面加以观照。墨子的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天命论、主张尚贤举能、崇尚功利主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